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芒种不种,再种无用”,做任何事“时机对”很重要噢!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4日21:00 来源: 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易俊 李茜 鄢静慧

6月5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节气。农谚“栽秧割麦两头忙,芒种打火夜插秧”,生动地描述了这个节气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

芒种有哪些物候特点?古人写下的芒种诗词都表达了哪种情怀?芒种节气给我们当代人以何种启示?极目新闻记者专访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龚红林,为您详解。

龚红林教授

芒种之后的十五天,是田间劳作最辛苦、最繁忙的时候

龚红林教授介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从命名方式看,在二十四节气中具有鲜明独特性。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从季节变化命名的;小暑、大暑、处暑及小寒、大寒,是从气温变化命名的;其他名称如“惊蛰”选取动物结束冬眠这一特点,“小满”意思是植物开始灌浆但还未成熟。这些节气的命名,都不是直接告知我们农业活动的内容,只有“芒种”这个名称直接告诉我们,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的种子已经成熟了,同时稻、黍、稷等有芒的夏播作物要开始播种了。“芒种”既是一个名词,指有芒(植物外壳的细刺)的种子,也是一个动词,“芒种忙,忙着种”,就是忙着播种有芒的农作物,所以,“芒种”也会写作“忙种”。

这个节气的十五天,是田间劳作最辛苦、最繁忙的时候。唐代诗人白居易《观刈麦》就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每个节气有“三候”,那么,芒种又有哪“三候”呢?一候螳螂生,受到气温升高的影响,上一年的螳螂卵终于破壳了,小螳螂出生了;二候鵙始鸣,鵙俗称“伯劳”,五月开始鸣叫;三候反舌无声,反舌鸟,别名“乌鸫”,因是感应到了气候变化停止鸣叫了。

芒种时节,古今都有一些时令习俗。龚红林教授介绍,古代有送花神、煮青梅酒的习俗,今天最普遍的习俗就是过端午。农谚云:“端阳好插秧,家家谷满仓。”用“端阳”代指“芒种”,就因为端午节的时间点正是芒种节气。过端午的习俗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了。过端午,吃粽子、划龙舟,从文献资料看,存续了至少两千多年。这个时节,高温多湿、毒虫孳生、疾病易犯,又被认为是“恶月”,故而,至今仍有采草药禳毒气的习俗。

芒种诗词,多传递一种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诗歌,又将书写人们怎样的感发之情呢?

龚红林教授表示,在古代,农业关系着国家命脉,也关系着民众的生计。芒种农谚“芒种插秧谷满尖,夏至插的结半边”“芒种不种,再种无用”,都说明农业耕作要抢时机。以芒种节气为时间界限,过此之后种植的成活率越来越低,收成减半,收成减半就意味着百姓能不能吃饱饭的问题。因此,在古代诗人笔下,芒种诗词会传递一种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石湖居士詩集,清康熙頋氏秀野草堂刻本(武汉图书馆藏)

芒种后积雨骤冷三绝

宋·范成大

一庵湿蛰似龟藏,深夏暄寒未可常。

昨日蒙絺今挟纩,莫嗔门外有炎凉。

梅黄时节怯衣单,五月江吴麦秀寒。

香篆吐云生暖热,从教窗外雨漫漫。

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

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

龚红林教授介绍,作为“南宋四大诗人”之一,范成大最有特色的诗歌创作成就是边塞诗和田园诗。退居苏南农村后,他创作了不少田园诗歌,代表作有《四时田园杂兴》等。不少诗人写“田园”,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把“田园”作为与“官场”相对立的场所来写的,“田园”在他们的笔下是躲避城市喧嚣的精神避难所。范成大则是以“此中人”的身份写真实的田园——现实世界所见所闻的苏南农村,虽然也写了“香篆吐云生暖热”的安适,也写了“昨日蒙絺今挟纩,莫嗔门外有炎凉”的坦然,但越是安适富足的生活,越让诗人对田家的忙碌与辛苦产生深刻同情:“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芒种时节,因为不能误农时,即使暴雨让江河暴涨,苏南农民仍然要冒雨下至寒湿的稻田里插秧。

儲遯菴文集,清光緒二年宜興儲祠刻本(武汉图书馆藏)

忧潦

清·储方庆

泽国岂堪忧积雨,水田无处不成溪。

浮空山色将云护,乱起烟光入树齐。

渔舍晓来迷断岸,客舟夜泊失金隄。

可怜农事无长策,芒种于今尚掛犁。

虽然朝代不同,但忧国忧民的心就是诗心。与宋代的范成大一样,清代居于江南的储方庆也是一位有民生情怀的古代文人。龚红林教授介绍,《忧潦》一诗,写正值芒种时节下起了大雨:漫天大水让渔民和客船迷失堤岸,积水让水稻田成了一条条溪流,最令人忧心忡忡的是受到水灾影响,芒种时节还没有插秧,耕田工具高高挂着。谚语“芒种落雨,端午涨水”,民间称为“端阳水”。史书记载,明清时期,江浙一带,夏季发大水,乡田禾尽没。《忧潦》一诗中,诗人站在民生角度发出的无奈的叹息“可怜农事无长策”。

劍南詩鈔,清光緒五年刻本(武汉图书馆藏)

龚红林教授介绍,在古代诗人笔下,芒种时节诗人也会写隐逸情怀。如——

芒种后经旬无日不雨偶得长句

宋·陆游

芒种初过雨及时,纱厨睡起角巾攲。

痴云不散常遮塔,野水无声自入池。

绿树晚凉鸠语闹,画梁昼寂燕归迟。

闲身自喜浑无事,衣覆熏笼独诵诗。

这首诗写芒种之后连日下雨,诗人在纱窗下午睡以至弄偏了头上戴的角巾。这角巾,是古代隐士的冠饰。陆游晚年退隐山阴,“纱厨睡起角巾攲”就表明,诗人是用归隐的心态来写景叙事的。中间两联写芒种时节的各种风景,诗人走出房间,冒雨来到住所周围,看见天上的云彩翻滚、山间的流水静静流淌,听见绿树从中有斑鸠鸣叫,仰望房梁却发现这燕子爱恋春景、迟迟不归巢。眼前之景,让诗人顿感轻松,回到屋里,一边用熏笼去熏干刚刚被雨水沾湿的衣服,一边独自拿起书本惬意诵读诗歌:“闲身自喜浑无事,衣覆熏笼独诵诗。”

經義齋集十八卷,清康熙二十九年漢鎮張述古刻字店刻本(武汉图书馆藏)

感兴 其八

清·熊赐履

新驱牸犊试春田,乌鼻绳穿任我牵。

已驾水车行旧垅,又骑秧马过东阡。

耦耕宁识皇华路,芒种常宜谷雨天。

赤足双拳泥作枕,桑间更羡老农眠。

龚红林教授解读说,这首诗格调显得更为轻松。芒种时节,看见老农赶着耕牛耕田,小牛犊还十分顺从。驾着水车、骑在插秧机上,这半人工半机械的生产方式让劳动轻松不少。透过浓密的桑树林,一位双手双足沾满泥巴的老农正在呼呼睡觉呢,呵呵,诗人不禁流露出满眼的钦羡。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抢抓时机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我们祖先的智慧,我们祖先观察天道运行规律,以了解时节变化,从而指引生产生活。不仅十分实用,而且还充满哲学思想。上一个节气小满告诉我们,“人生小满胜万全”。那么,芒种节气对我们有什么精神层面的启示呢?

龚红林教授说,“芒种不种,再种无用”就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抢抓时机,勤劳耕作不负韶华,“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是激励我们应该珍惜时光,在自己的本职岗位勤奋耕耘,以避免“老大徒伤悲”。二是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当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从芒种节气文化中生发民生情怀。

【责任编辑:王会】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