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大老岭鸟类环志站护鸟15年——为234种飞鸟“上户口”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3日07:36 来源: 湖北日报

三峡大老岭的蓝喉太阳鸟。    (湖北日报通讯员 曹荣军 摄)

三峡大老岭的铜蓝鹟。    (湖北日报通讯员 丁峰 摄)

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后河保护区供图)

三峡大老岭,红腹锦鸡悠闲漫步。(大老岭保护区供图)

每年4月,满树雪白的珙桐进入盛花期,“鸽子花”在风中翩翩起舞,宛如白色的鸽群在大山中飞翔。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摄)

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北日报通讯员 王成峰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通讯员 彭洪林 刘炘迪 黄敏之

5月29日,雨后的三峡云顶,云海翻涌。飞鸟急促空灵的叫声,不时划破密林的宁静。

这里是三峡库区的第一道生态屏障——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地处西部高山向东部平原过渡地带,位于宜昌市夷陵区西北部、长江西陵峡北岸,总面积14225公顷,森林覆盖率98%,森林蓄积量48万立方米。

在全世界候鸟主要迁徙通道中,大老岭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大通道上。每年,成群结队的候鸟飞越三峡,长途跋涉后在大老岭小憩。

作为食肉类猛禽,金雕曾分布广泛,但因人类活动加剧,栖息地丧失,导致数量急剧减少。

连续多年,大老岭保护区又监测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的身影。

金雕的归来,成为大老岭生物多样性恢复的重要标志。

山林深处,一座30平方米的小木屋和10平方米的帐篷,支起了我省第一家鸟类环志站——湖北三峡大老岭鸟类环志监测站。

15年来,一群护鸟使者,在这里演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章。

他们,追寻飞鸟15年

“啁啾!啁啾!”鸟鸣清脆婉转,从林中传来。

“这是黄腹山雀在唱歌。”与鸟儿打了15年交道的高新章笑着说,他能听出50多种鸟类的鸣叫声。

2009年,大老岭自然保护区鸟类环志站成立,高新章成为一名护鸟使者。

鸟类环志就是给小鸟脚上套一个薄薄的钢环,打上独有编号。当环志过的鸟再次进入其他环志站区域,工作人员就可根据其编号,推断出它们的分布范围、迁徙路线和速度。

高新章的任务,就是为进入环志站区域的鸟儿拍照、测量,记录体重、尾长、翅长、喙长等数据,为它们“上户口”。

1992年,24岁的高新章一毕业便来到大老岭,成为林场工人。“那时候,这里还是国营林场。每次伐木,树一倒,小鸟、松鼠一哄而散,都没了家。”他说,随着木材被一批批运出大山,大老岭的生态环境也随之恶化,野生动物不断减少。

2000年,国家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大老岭禁止伐木,国营林场就地成立大老岭自然保护区,高新章也转型成为一名护林员。

2008年,直到一批候鸟在大老岭受伤,大家才发现这里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随后,鸟类环志站成立,高新章每次出门,都要在口袋里装一本鸟类图鉴,方便识别并给当地或途经的鸟儿登记身份。

大老岭保护区海拔175米至2048米,每年有三四个月都在下雪。给鸟环志主要在春秋两季,春季4月到5月,秋季9月到10月。

“有些小家伙别看小小的,凶得很。”高新章的虎口上,一道红色的伤口已经结痂,这是在给伯劳鸟环志时被扎伤的,伯劳喙尖、爪硬带钩,一不留神就会把手扎伤。

保护区猛禽多,被啄被挠,对高新章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但对他而言,这都是“幸福的烦恼”。

每天早上5:30,迎着朝阳出发,到晚上10点收工。15年来,他与6名同事已累计为234种鸟类“上户口”,为鸟类科研提供了重要依据。

308种鸟类安家大老岭

随着鸟类环志监测工作推进,大老岭保护区声名鹊起。

在专业环志监测基础上,2022年,保护区观鸟队正式成立,由保护区业余爱好观鸟的工作人员自发组成。

保护区内,各种珍稀鸟类图片随处可见。“观鸟是鸟类环志的一个重要补充,也是记录鸟类品种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观鸟爱好者的摄影作品,也可以直观地展现这片区域的鸟类种类。”大老岭保护区管理处信息监测科丁峰说。

2021年,丁峰进入大老岭保护区管理处,丰富的鸟类资源吸引了他。每天上下班,他都要带上长焦相机,沿山漫步,拍鸟观鸟。

多年来,山林里已建起4个鸟类环志场地、1条鸟类环志步道、3条观鸟小径和1座鸟类环志木屋。

前不久,一只正在觅食的仙八色鸫,被丁峰的相机捕捉下来。“这是一种濒危候鸟,原本生活在低山丘陵,如今也会在这里的微型湿地休息。”他如数家珍地说,这林间200余种鸟,都是他的“老朋友”,30多种长相相似的柳莺,他听声识鸟就能辨个八九不离十。

去年,观鸟队组织首届大学生观鸟比赛,吸引了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大学生参加。同时,观鸟队也会走出大老岭,参加全国各级观鸟赛事活动,不断提高观鸟、识鸟水平。

如今,大老岭保护区逐渐形成了以云顶、情人湖、药王溪片区为中心的观鸟路线。今年5月候鸟迁徙高峰期,500多名观鸟爱好者齐聚大老岭观鸟。

截至目前,大老岭有影像佐证的鸟类已达到308种。

五峰后河保护区频现“熊出没”——

村民为动物腾家园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通讯员 王登府 宗宇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全境皆山,平均海拔1100米,森林覆盖率达82%。

后河原始森林起源于1亿3千万年前,15万多亩无人区长出百年古木、千年紫薇、万年珙桐。

1984年,位于三峡南岸的后河保护区建立,2000年晋升为“国家级”,方圆103.4平方公里。

科考发现,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417种,林麝、豹、金雕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达66种。

后河保护区是全国黑熊密度最高的区域。

数据显示,保护区内生活有300多户村民,户籍人口1087人,但常住人口已逐年降至几百人,出现了“人退兽进”的趋势。

人熊“冲突”,保护为先

“黑熊又来了,蜂蜜快被吃完了!”不久前,五峰后河管理处收到后河林业队社区村民刘道琴紧急求助,称家里的蜂蜜又被黑熊偷吃了,蜂箱也被损坏。

刘道琴说,这已不是黑熊第一次“作案”:“过去熊在山坡上偷吃蜂蜜,我就把蜂箱往坡下挪,现在已经追蜂蜜追到屋前了。”

去年,黑熊吃掉了刘道琴家的15箱蜂蜜,今年,最后的4箱蜂蜜也没能幸免。

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所长王业清介绍,进村“偷蜜”的是亚洲黑熊,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胸口处有一道“V”字形白斑,也被称为“月牙熊”或者“月熊”。

后河保护区成立之前是林场,频繁的人为活动和大量的森林采伐,曾经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植物生境遭到破坏。

升为国家级保护区后,后河全域范围停止木材商品性采伐,并实施封山育林,令森林生态休养生息。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也随之加强,黑熊种群逐步恢复。

保护区内生活的村民,主要为后河林业队社区、百溪村、后河村村民。由于地处深山,养蜂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多的蜂农养蜂近50箱,每箱约有2000元收入。

黑熊是杂食性动物,果实、嫩芽、种子、蜂蜜、鱼、蛙、昆虫等,几乎没有“忌口”。除了香甜的蜂蜜,它们还常常进入村民居住的村子,偷食农户种植的土豆、玉米等作物。

“别看黑熊长得比较笨重,实际很灵活,跑得快,而且擅长攀爬。”王业清说,为了预防黑熊闯入,不少村民都在田地、蜂箱周围安装了围网,但往往都被聪明的黑熊连网带箱“一锅端”。

后河管理局工作人员邓长胜介绍,这些年,森林里的黑熊、野猪等野生动物越来越多,时常下山“偷”蜂蜜、拱庄稼,但没有一个老百姓伤害它们。

“熊进人退”,为动物腾家园

在后河保护区成立之前,进入村庄的黑熊,时常引发人兽之争。

随着保护措施和保护意识不断加强,村民遇到黑熊改为驱赶,或以鞭炮和点火的形式吓退黑熊。

为避免村民伤害野生动物,同时尽可能减少村民损失,管理处为农户购买了野生动物肇事保险,对黑熊等野生动物造成的破坏,进行一定额度的赔付。

“被黑熊抱走或损毁的蜂箱,每只可以赔付400元。”刘道琴说,虽然仍有较大损失,但动物多了,说明家乡生态好了,“毕竟后河也是它们的家。”

2017年起,黑熊种群开始迅速恢复,下山和进村频率也密集起来。

2022年,后河保护区开始进行黑熊专项调查。“目前,项目前期采集工作已结束,进入后期评估阶段。根据黑熊种群个体数量及性别比例,可以推算保护区黑熊密度及种群数量。”王业清说。

为了给野生动物腾出更多生活家园,保护区范围内逐年进行生态搬迁,将人类活动搬离保护区。核心区内28户村民,目前只剩下5户,缓冲区已无人居住,试验区从356户降至299户。

“宁可人退,也不让一个物种失去家园。”邓长胜说。

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5年累计放流中华鲟60余万尾

湖北日报讯 (记者张元媛、通讯员郑子叶)中华鲟是典型的海河洄游性鱼类,它们一生中有90%的时间生活在大海,性成熟后洄游至长江产卵。

4月24日,1800尾人工繁育“子二代”中华鲟入江。它们从宜昌灯塔广场出发,顺流而下1800公里,约3个月后,将从长江入海。

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人林枫介绍,本次放流的中华鲟均进行了标记,通过标记可跟踪每一条中华鲟,记录其活动范围、洄游情况等重要数据,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评估增殖放流效果。

中华鲟雄鱼性成熟的年龄约为9龄,雌鱼约为14龄。按照其洄游特性,每年6月至8月,性成熟的中华鲟会经入海口逆流而上,返回长江。大约9月至10月,洄游中华鲟抵达湖北江段过冬,并在次年10月至11月抵达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自然产卵繁衍。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长江中华鲟繁殖群体在坝下4公里江段形成新的产卵场。令人遗憾的是,2017年至今,葛洲坝下产卵场已连续多年未发现中华鲟自然产卵痕迹。

林枫说,中华鲟通过自身繁殖繁衍实现物种延续的能力正在急剧衰退。为保护中华鲟等长江珍稀鱼类的生存环境,2018年,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率先实施长期禁捕,并于2022年2月1日开始禁钓。同时,保护区全力开展非法码头整治、岸线治理。

林枫介绍,保护区投资1282万元开展中华鲟救治中心升级改造,建成中华鲟科普展览馆,不断改善中华鲟人工繁育保种条件,并提升中华鲟救助软硬件条件。

5年来,保护区已组织开展增殖放流20次,累计放流中华鲟60余万尾。

长阳崩尖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期待漫山绽放“鸽子花”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坚 通讯员 覃丹

初夏,长阳崩尖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田代元,来到珙桐繁育基地,挥镰除草。

珙桐有“植物活化石”之称,是6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为中国独有、国家濒危一级保护珍稀植物。因花开如鸽子展翅,又得名“中国鸽子树”。

1900年,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从长阳将珙桐种子带回欧美种植。此后,珙桐成为世界著名观赏植物。

珙桐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通常生长在海拔1000米至2200米的湿润山地环境。其种子硬如核桃,休眠期长,自然环境下发芽率极低。加之幼苗生长缓慢,在干旱高温季节不易存活,珙桐自然繁育困难。

长阳崩尖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曾有野生珙桐零散分布。20世纪80年代以前,保护区村民大多不认识珙桐,野生珙桐常被村民当成木柴砍烧。

1988年,崩尖子县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当时主要是宣传引导村民不要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采滥挖。

听说珙桐是珍稀植物,村民不再乱砍滥伐,但盗挖贩卖野生珙桐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村民进山采集珙桐种子,摸索人工育苗方法,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栽培珙桐,以期售卖。保护区野生珙桐数量急骤减少,分布范围日益缩小。

2017年,崩尖子自然保护区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保护区聘请巡护员13名,常年对保护区20万亩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进行巡查管护。

田代元每周上山巡查两次,清点野生珙桐数量,发现有藤蔓缠绕等影响野生珙桐生长的情况,便及时处置。为了不破坏珙桐幼苗根系,田代元坚持不用锄头,不用除草剂,每隔一段时间就用镰刀割去树下杂草。他还定期给珙桐幼苗浇水、施肥,防止牲畜破坏珙桐幼苗。

保护区于2019年启动珙桐拯救保护项目,经湖北省林业局批准建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珙桐)拯救繁育基地。保护区根据珙桐生长习性及野生珙桐分布情况,在城五河村人工栽培珙桐。当年,保护区人工栽培91.6亩、6412株珙桐幼苗。

长阳崩尖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魏植德介绍,珙桐繁育基地在保护区的试验区范围内,允许适当人为活动。通过人工栽培珙桐造林,不仅可以增加森林面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还可以美化村庄环境,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截至目前,基地珙桐幼苗成活率超90%。“5年以后的春天,漫山遍野的鸽子花,将在崩尖子绽放。”田代元充满期待。

【责任编辑:李琛】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