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带去先进教学理念点亮边疆学子人生梦想 四位江夏教书匠万里援疆育桃李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9日07:41 来源: 楚天都市报

四位援疆老师,左起依次为:吴永军、李吉桥、艾启斌、宋三兵 吴永军在讲课中 艾启斌在为学生讲题 李吉桥在上课中 宋三兵在讲解高考真题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陆缘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邹斌 通讯员 王夫之 熊利兵

近日,新疆博乐市举行“躬耕边疆教坛,缔结汉博情谊”援疆教师欢送仪式,为圆满完成三年援疆工作任务的武汉58名援疆教师送行。

“我本是卧龙岗散谈的人,离别之际,悠扬的蒙古长调,热情的上马酒,还是让人毫不例外沦陷了。”在一片鲜花与掌声中,56岁的宋三兵眼眶有些湿润。三年一瞬,感慨时间过得飞快的还有同样来自武汉江夏区的吴永军、李吉桥和艾启斌三位援疆老师。

三年前,四名来自江夏区的一线资深教师,响应“教育援疆”的号召,主动申请奔赴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开展援疆工作。其中,宋三兵和吴永军在华中师大附中博乐分校任教,李吉桥和艾启斌在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博乐分校教学。

博尔塔拉位于北疆地区,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边境线长达三百七十多公里。

从长江边到天山脚下,四位老师秉持初心,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边疆精神,在博乐播撒梦想的种子。

荣幸参与边疆教育事业

丁零零……6月10日9时10分,上课铃声响起,教室外的宋三兵深呼了一口气,像三年前初来时上第一节课前一样,调整到最佳状态后,带着坚毅的眼神和稳健的步伐,走进高二2班。

熟悉宋三兵的都知道,他上课有个习惯,正式讲课前会选一首古诗词,和学生一起朗诵赏析。而这一节课不一样,只见他打开前一晚精心做好的课件,开门见山地为高二的学生分析今年的高考真题。他带着学生们一起读了一遍题目,找出题干的关键词,然后让学生在本子上试着解答。

宋三兵讲课中气十足,声如洪钟,同学们专注地听着他逐字解析,讲完一个关键地方,他就会停下来让同学们自我领会。停顿的几秒钟,仿佛时光凝固了一般,教室里出奇地安静,黑板上方的时钟滴答声显得格外响亮,墙上“高考倒计时361天”几个大字提醒着即将高三的学子们时不我待。

按照组织安排,刚带完一届高三的宋三兵和另外几名同事即将离开博乐,临行前,他和吴永军老师商量着为高二学生上最后一节课,以此为三年援疆生活做个正式的告别。

在一旁的教室里,吴永军轻言细语地讲解了今年高考新课标的一道几何真题。他带着学生一起分解题干,启发解题思路,讲台下的同学们很快作出了解答。原本与代课老师商量只上十来分钟的吴永军没刹住车,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时间过得真快呀,预祝同学们明年高考大捷。”吴永军扫了一眼教室,不舍地离开了。

中考临近,几公里外的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博乐分校,语文老师李吉桥和数学老师艾启斌带着各自班里的学生做最后的冲刺。

李吉桥身高一米八,准噶尔盆地的紫外线强烈,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他随和乐观,笑容始终挂在脸上。课间休息时,学生拉着他分享有趣的故事。课堂上,他的学生总是踊跃积极发言。

“艾老师讲的题目很容易听懂,我们都很喜欢。”在江夏4名援疆支教老师中,今年58岁的艾启斌是年龄最大的,他是江夏二中的数学教师,也是学校的业务骨干。“这辈子能为边疆教育的事业发展做些事,是非常荣幸的。”3年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艾启斌踏上教育援疆之路。

远赴万里圆援疆梦

6月14日晚,已经回到武汉江夏的吴永军终于尝到了久违的“妈妈的味道”。每一次回到老家山坡,母亲都会做一桌大餐。吴永军择菜洗菜,母亲掌勺。一间不大的厨房里,母子俩总有说不完的话。

儿行千里母担忧。三年前,当吴永军决定到博乐援疆后,起初母亲是不大同意的。“我一直想去援疆。”他所在的江夏实验高中一直有援疆老师,2012年,他就主动申请了一次,但组织上考虑他孩子还小,便没有允准。

“2021年,我女儿那年大学毕业了,母亲有爱人和哥哥妹妹照顾。”知道拗不过,临行前,母亲招呼一大家子人都回到老家山坡,为他送行,饭桌上除了他最爱的红烧肉和筒子骨汤,照例少不了母亲的叮嘱,“快50岁了,不要随便发火,孩子只能挑30斤,不能让挑100斤。”

“我年轻时脾气急躁,母亲太了解我了。”带着反复强调的“注意安全”的嘱咐,他踏上了新疆天山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地。

与吴永军不同,宋三兵觉得自己“此行算是了无牵挂”。他的母亲前一年离开人世,孩子参加了工作,爱人也退休了。他一直有一个援疆的梦想,2009年,按照湖北省统一部署,武汉成为博乐市对口支援城市。当年首批援疆教师中,江夏一中就派了两位老师,那时他的母亲七十多岁,身体不是很好,加上孩子才12岁,正是小升初的关键时期,援疆梦便一度搁置了。

“老夫聊发少年狂,拣行囊,赴边疆。万水千山,大漠觅胡杨。为圆数载青春梦,两鬓霜,又何妨?”2021年10月,来到博乐前,江夏一中的宋三兵填了一首词,豪放而旷达。

“说不想回家,那是假的,但提起离开,却如此不舍。”今年51岁的李吉桥是江夏区乌龙泉中学教务处原副主任,三年前,带着对“大美新疆”的无限向往,李吉桥来到博乐接过教育援疆的“接力棒”。

“只希望让他能安心工作。”到博乐市支教半年后,因为担心艾启斌在外,退休在家的妻子甘文珍决定追随丈夫的脚步,在驻地照顾艾启斌的饮食起居。他们共同克服饮食和生活上的不习惯,完全融入了当地生活。

点亮边疆孩子的人生梦想

“干旱少雨,光照长,刚来时手脚干裂,鼻腔里总有血块。”援疆过程中,适应当地的干燥气候只是一方面,“对我们来说,睡眠是比较大的挑战。”李吉桥说,武汉和博乐两地有两个小时的时差,实际上夏天晚上11点左右天才黑透,第二天5点多天就亮了,初来博乐的援疆老师们都不太适应。

为了更快适应新环境,全身心投入工作,援疆老师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自我规定晚上11点必须上床,即使睡不着,也要闭眼休息。渐渐地,他们感觉天没刚来的时候那么冷了,风也没有那么大了,即使常感睡眠不足,但只要走上讲台,所有疲惫就会荡然无存。

“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孩子学业的要求也不高。学生的基础薄弱,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让援疆教师们非常着急,也感受到了挑战。

是挑战也是动力,他们积极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师生结对帮扶活动,推进大单元整合教学……三年来,李吉桥他们将身心全部扑在教学研究上,不仅将先进理念带入课堂,还经常组织公开课和教研讲座,编写教改讲义。

“课堂上,我尽量讲慢一点,讲细致一些,讲一遍不行,就多讲几遍、十几遍,肯定会有效果的。”李吉桥说,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更应该为当地的孩子们打开眼界,看到未来,点亮他们的人生梦想。

到博乐后,艾启斌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将积累的所有教学经验,分享给老师和学生。在学校,他除了承担起每周十多节课的教学任务外,还自发肩负起指导年轻教师的工作。

“任劳任怨,朴实乐思,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学校副校长李建军眼中,艾启斌不仅是老大哥,更是工作中的良师益友。“我们平时遇到什么业务难题,都会向他请教。”

2022年暑假期间,艾启斌被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先后住了两次院,但从没有耽搁过课程。不过这也让艾启斌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但他从来没有向学校提过任何要求,只要一走上讲台,他就会激情满满。“这让我们很感动,让老师们找到学习的榜样。”武汉第一初级中学博乐分校副校长李建军介绍,在武汉老师的引领下,本地一大批年轻老师成长起来了。

坚守工作岗位,轻伤不下火线,是武汉援疆老师们的共同写照。今年1月4日,宋三兵在早晨上班途中,因下雪路滑不慎摔倒,造成左臂桡骨骨折。

考虑到学生正值高三重要阶段,不能有半点耽误。他在手术之后,仅在医院观察、休息了三天,就插着康复固定的钢钉,重返三尺讲台,一直坚持到一个月后才取下钢钉,其间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他所带的班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宋老师是高三语文组中年纪最大的教师,但从不倚老卖老。”在来自武汉中学的援疆老师伍琼眼中,宋三兵是一位老大哥,总是主动承担教学梳理工作。他开设的选修课“四海一生踏歌行——苏东坡的诗意人生”十分受学生欢迎。

“对于我们援疆老师来说,没有时间去欣赏赛里木湖的美景。”三年前,来到博乐后的吴永军迅速投入到教学中,除了休息,他早已习惯不是在教室就是在去教室的路上两点一线的生活。晚自习,他总是坐在最后一排,等待着学生们去问不懂的题目,在带非毕业年级时,为偏科的高三学生开设了“壮腰班”。

三年的时光里,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每一滴汗水,每一次挑战,一切都不会被枉费,吴永军他们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当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一点点改变,这让所有援疆教师都很欣慰。

参与见证博乐教育从开花到结硕果

6月的博乐,晴空万里。援疆老师驻地外,桃子、苹果、海棠果、杏子等果实挂满了枝头。从驻地到教室,援疆老师们来来回回不知走了多少遍。从枝头发芽到开花、结成硕果,他们见证与参与着。

过去三年间,在吴永军们的努力下,来自武汉的援疆教师们将武汉的优质课程体系移植到博乐学校,实现了课程一体化。华中师大一附中博乐分校已成为全疆示范性高中。

在一批又一批武汉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博乐中学高考一本上线率一路高歌。继2020年首破60%后,上线率稳步提升。2023年,更是创造了一本率88.95%、本科上线率100%,两名学生高分保护并被北京大学录取的骄人成绩。

“刚来时的博乐已入冬,大地一片光秃秃,如今我们离开时已是枝繁叶茂。”宋三兵说,这是大自然对教育者最好的褒奖。

离开博乐前,宋三兵给记者发来他特别喜欢的两句词——“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他说,看起来较为牵强,但“确是切合心境的”。

“3年来,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很舍不得。”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博乐分校副校长李建军说,虽有不舍,但也对下一批援疆教师的到来充满了期待。“援疆支教精神会一直留在这里,成为我们教育发展的指路明灯。”

评论:他们犹如绽放在天山上的雪莲

来疆为什么?在新疆干了什么?离疆留下了什么?这是每一位援疆人都要回答的“援疆三问”。

往下深扎根,做一棵胡杨。到达博乐后,他们没有时间去欣赏赛里木湖的美丽风光,克服时差、气候、饮食等困难,以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立足当地实际迅速开展工作。“三进两联”、结对帮扶、组织公开课……将先进教学理念,以及毕生所学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博乐的莘莘学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所有来自武汉的援疆教师一样,他们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提升博乐市教育软实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躬耕天山脚下三年,以宋三兵、吴永军、李吉桥、艾启斌等为代表的武汉援疆老师,为博乐教育添柴加火,很好地回答了“援疆三问”。他们将武汉的优质课程体系移植到博乐学校,实现了课程一体化。如今华中师大一附中博乐分校已成为“设施一流、理念先进、管理规范、质量优异”的全疆示范性高中。

在一批又一批武汉教师的不懈努力下,该校高考一本上线率一路高歌,去年创造了一本率88.95%、本科上线率100%的骄人成绩,两名学生高分保护并被北京大学录取。

不是所有的花都能绽放在天山上,但雪莲做到了;不是每一棵树都能在戈壁滩扎根,但胡杨做到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坚守新疆,但以宋三兵、吴永军、李吉桥、艾启斌为代表的一批批武汉援疆老师们做到了。

【责任编辑:肖梦吟】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