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武昌帮扶新洲22个脱贫村走稳振兴路 一任接着一任干 产业开花节节高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9日08:39 来源: 湖北日报

新洲区三店街道竹园村问津龙丘智慧农业产业园的“鸟巢大棚”里,采用“雾耕”模式种植的小番茄“悬空”生长。(湖北日报通讯员 黄梦云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源 通讯员 吴迪

初夏时节,艳阳高照,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杨湾村黄桃种植基地,村民黄国良和杨湾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队长李发斌商量拓展黄桃外销渠道,争取卖个好价钱。

2021年起,武昌区累计投入资金超过3000万元,对口帮扶新洲区三店、徐古两个街道的22个脱贫村,打造71个产业项目,助力脱贫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日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三店街道和徐古街道,实地感受乡村振兴战略为当地发展带来的点滴变化。

年收入从2000元增至8万元

杨湾村脱贫户逆袭“产业大户”

黄国良今年60岁,曾是杨湾村有名的贫困户。

“国良有高血压,妻子患糖尿病,两个孩子当时在读书,全家生活非常拮据。”李发斌说。黄国良家只有8亩土地,2017年脱贫前,年收入仅2000元。夫妻俩买药靠低保,孩子读书要向亲戚朋友借钱。

2018年,在武昌区粮道街道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和支持下,刚脱贫不久的黄国良把家里的旧房改造成了2层高的新房。

焕然一新的生活环境,点燃了黄国良内心的一团火,他鼓起勇气承包了村里80亩土地种植水稻。

为让黄国良尽快“进入状态”,驻村工作队请来武汉市农科院农技专家为他授课。3年时间里,黄国良的水稻种植技术不断提升,承包的稻田面积逐步扩大至上千亩。

2021年,黄国良投资8万元购置了一台农机,还雇佣左邻右舍帮忙管理稻田,曾经的贫困户“逆袭”成为村里的种粮大户。

2022年,杨湾村规划打造黄桃种植基地,开拓37亩土地作为示范点。李发斌向黄国良提议:“黄桃附加值高,要不你试试?”

此时,黄国良的女儿已在外地拥有稳定工作,儿子也步出校园走进社会。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黄国良盘下了黄桃种植基地。

尽管黄桃种植是新领域,但黄国良并不“怯场”,他和儿子把桃园当家,潜心钻研种植技术。

土地不会辜负有心人。2023年首次挂果,产量就超过3万斤,实现利润近3万元。

“今年我们就能把往年借的债全部还完。”微风轻拂,黄灿灿的桃子在叶间若隐若现,黄国良的脸上满是笑容。

除了种水稻和黄桃,黄国良家还开了一间小型豆丝加工厂。驻村工作队帮他策划打造了“杨湾老黄”品牌,产品如今供不应求。

“去年黄国良夫妻和儿子的纯收入接近8万元,是脱贫前的40倍。”李发斌说。从靠着8亩地艰难度日,到积极参与农业种植和农产品加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下,黄国良彻底告别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一任接着一任干

谢店村全面振兴可望可期

“李政离开的2年多时间里,谢店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如果他看得到,一定会很欣慰。”

6月13日,新洲区徐古街道谢店村茶叶种植园,看着茁壮生长的茶树,该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队长刘凯感慨道。

2020年底,谢店村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55人全部脱贫。

接续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8月1日,武昌区城管综合执法大队直属五中队副队长李政被派驻到谢店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队长。

在谢店村工作的200天时间里,李政带领村民们建豆丝加工厂、硬化土渠、平整碎石路,还帮村里打造了便民公厕、活动广场、健身游园等。

2022年2月16日,李政突发心梗倒在工作岗位上。一个月后,同事刘凯接下李政的“接力棒”,接续帮扶谢店。

李政网购来的3万颗花籽,大家帮他遍撒谢店,长出片片花海;李政为村里打造的豆丝加工厂,已经完成装修和设备搬入,距离投产一步之遥;李政带领村民们平整的碎石路,驻村工作队多方筹措资金硬化成水泥路,村民进出茶园更加方便……

2022年春天,茶园里的白茶和黄金茶首次迎来收获,贡献3万余元村集体收入。2023年和2024年,受干旱和冻雨影响,茶园产量不尽如人意。

刘凯说,茶叶经济价值高,茶园寄托着谢店乡村振兴的希望。为此,近2年来驻村工作队想方设法为茶园补充了一批新苗,并安装了滴灌系统。

“大家应对天气等不利因素的经验逐渐丰富,看今年的长势,明年应该有个好收成。”谢店村党支部书记何生说。

谢店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油茶树、茶园、豆丝加工厂以及光伏扶贫项目是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

刘凯说,豆丝加工厂投用后,不仅将积极助力村集体收入提升,还能为十多位村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岗位。下一步,驻村工作队将和村民们一起改进油茶树种植技术并扩建茶园,“接替李政,我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产业才会节节高,谢店全面振兴可望可期”。

“雾耕”小番茄产销两旺

竹园村擦亮设施农业新名片

开车行驶在三店街道竹园村的乡间小路上,很难不被问津龙丘智慧农业产业园的“鸟巢大棚”所吸引。

这个外观酷似金字塔的建筑,实际上是个智能温室,里面种满了小番茄、羊角蜜、甜瓜等蔬果。

大棚种植很常见,稀奇的是“鸟巢大棚”里蔬果既不长在土里,也不泡在营养液里,而是悬在空中。

示范园负责人王群英介绍,大棚采用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农技专家徐伟忠研发的“雾耕”技术——植物在空气中生长,根茎连着传感器,需补充水分和营养时,电脑启动喷雾器自动喷出营养水雾。

去年,占地4.5亩的“鸟巢大棚”产出小番茄13万斤,全部供游客采摘,每斤售价25元,创收300余万元。

“过去4年多时间里,竹园村年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的22万元提升至2023年的31.1万元。”对口帮扶竹园村的武昌区徐家棚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驻村工作队为竹园村规划了蔬菜种植、水果种植、冷库出租等多个产业项目,帮助竹园村走稳乡村振兴路。

2022年,竹园村引进武汉群英智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武汉气雾栽培专业合作社,携手打造问津龙丘智慧农业产业园。

为确保产业园建出特色、种出效益,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武昌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及省委组织部支持乡村产业发展财政资金共计250万元。

2022年11月底投用以来,产业园常态用工12人,带动脱贫户20人务工,2023年为竹园村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

2023年9月,利用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建设的三店街现代化蔬菜产业园竹园基地建成投用。该基地每年有望为竹园村增加集体收入16万元。

王群英说,“鸟巢大棚”效益显著,她计划今年再投资建设3个同类项目,进一步提升问津龙丘智慧农业产业园的蔬果种类和种植面积,为村集体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李琛】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