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中部崛起 支点担当”重磅述评④丨双向奔赴 城镇竞风流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4日10:22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真真 彭小萍 黄璐

郡县治,天下安。新型城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动力。

从“乡土中国”向“城镇中国”转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传统城镇化路径仍然是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是推进城镇化的中国路径。

以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为切入点推动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市州和县城城镇化“双轮驱动”,是要遵循的基本规律和抢抓的重要机遇。

——题记

城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发展史表明,凡成功实现现代化的经济体,均经历了大规模的城镇化且保持在较高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全球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镇“生长”波澜壮阔。

既要吸收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又不能照搬照抄、生硬模仿;既要遵循城镇发展普遍规律,又要立足国情,探索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观。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课题。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之间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中部崛起,支点担当。

时代课题,湖北实践。

以人为核心,湖北探索以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为切入点推动新型城镇化。

2023年,湖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长至65.47%,居中部第一;全国百强县增至8个,居全国第四。

人口与产业双向奔赴,城镇竞风流。

三大都市圈引领带动

城镇空间由点轴式向扇面式跃升

“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早在1845年,恩格斯在其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就道出了大城市的集聚效应。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中心城市、城市群风起云涌。

图为俯瞰武汉东湖高新区汤逊湖综合治理工程(一期)红旗湖区域,一片碧水蓝天。近年来,光谷一批水环境治理项目通过主体结构验收,目前运行稳定,有效守护汤逊湖等小流域水清、岸绿、景美。(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如今,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等19个城市群已承载全国75%以上的人口,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立足湖北,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化路径,仍然是发展的重要动力。

2023年,武汉GDP总量跨越2万亿元大关,襄阳、宜昌GDP均逼近6000亿元,分列中部非省会城市第一位、第二位。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以武汉、襄阳、宜昌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增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如何承载要素、辐射带动?整体布局,完善核心功能,提升发展能级,推动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

都市圈通常在1小时通勤圈内,内通外联,交通先行。

武汉东站站台,一列崭新的“新城快线”列车准备驶出站台。2024年,武鄂黄黄都市圈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新城快线”列车正式开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武西高铁十堰段、沿江高铁合武段……一条条高铁“巨龙”快速推进;武大高速、硚孝高速(二期)……39个高速公路项目接连完工,139条“断头路”“瓶颈路”全部开工。

国际物流新枢纽,运全球、配全球。

2022年7月投运的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已开通航线78条,24小时运转,每小时货物处理能力达28万件,全国第一,世界级航空物流枢纽正腾空启航。

创新极核,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产业集群。

2023年初高标准启动建设的武汉新城,中轴线十大标志性项目全面启动,5座大科学装置密集落子,长飞先进半导体等一批百亿级重大项目相继落户,点燃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产业发展上,要素流动,凸显特色,聚链成群。

在武汉都市圈,武汉光电子、生物医药产业链配套企业向鄂州、黄冈、黄石、咸宁布局,汽车、纺织服装、原材料等产业向孝感、仙桃、潜江、天门延伸。“研发、主链、融资在武汉,制造、配套、投资在都市圈”的产业共建发展格局,越来越清晰。

2023年4月26日,武汉新城跨区公交359路延伸运营。这是武汉新城首条跨市(光谷-鄂州)运营的公交线路。该线路串联起了武汉新城规划内的新城中心片区与红莲湖片区,接驳轨道交通11号线,方便区域内的企业以及市民公交出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在襄阳都市圈,十堰、随州、神农架等地企业纷纷进驻襄阳工业企业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共同打造“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

在宜荆荆都市圈,宜昌、荆州、荆门三地联合申报“磷系新材料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当阳、枝江、松滋、宜都、东宝五地携手,湖北首个百强县聚集区加速成形。

展开湖北地图,武汉、襄阳、宜荆荆三大都市圈,组成一把巨大的扇子,舞动湖北城镇空间由点轴式向扇面式发展。

2023年4月26日,武汉新城跨区公交359路延伸运营。这是武汉新城首条跨市(光谷-鄂州)运营的公交线路。该线路串联起了武汉新城规划内的新城中心片区与红莲湖片区,接驳轨道交通11号线,方便区域内的企业以及市民公交出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2023年,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9.4%、64.2%、61.3%,同比分别提高0.7个、1.0个、0.9个百分点,人口聚集能力持续提升。

城镇和产业“双集中”

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

“上半场”,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城镇化蓬勃发展;“下半场”,县城如何从容接棒?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强县工程,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

这是对基本规律的深刻洞察。

当前,我省广大县市进入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新阶段,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高质量发展底板,统筹推进市州城镇化和县城就地城镇化“双轮驱动”。

团风县牛车河流域波光粼粼,美如画卷,当地以流域综合治理为载体,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这是对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我省“人口回流、产业回迁”已成趋势。

看人口,返乡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本地农村居民也在向县城集中,县域人口减少、但县城人口快速增加。2020年以来,我省城镇常住人口新增61.88万人,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

看产业,回迁现象明显,县域发展活力迸发。2023年,我省县域工业投资占比41.5%,高出全省6.4个百分点,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07.2万户,占全省近七成。

时代在变化,认识在深化。

5月16日,鸟瞰花山生态新城。这里原是武汉东湖高新区东北“一江三湖”(长江、北湖、严西湖、严东湖)交汇处的城郊小镇,近年蝶变为充满活力的产业新城、绿色样板城。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突出问题导向,给出方法路径:聚焦“人口不集聚、城镇不集中、产业不集约”三大问题,通过聚人口、优空间、提品质、育产业四个切口,以点带面提升城镇化质效。

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让“能发展好的地方发展得更好”。

10个县市先行先试,演绎出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故事。

服务优起来——

以公共服务吸引人。黄梅探索以教育为核心促进就地城镇化,在城南片区取消入学限制条件,变划片招生为社会招生,今年春季开学带动4535人进城。

以惠民政策集聚人。房县、天门针对教师、医务人员、多孩家庭、进城农民等特定人群,出台综合民生支持政策。2023年,两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均增长1.5个百分点以上。

图为航拍高新大道短咀里湖桥两岸的武汉新城光谷片区和鄂州片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城镇靓起来——

拒绝照搬照抄大城市建设,嘉鱼探索建立绿色低碳规划标准,打造疏密有度、错落有致的县城空间。

增强风貌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枝江以烟灰色、钢青色、米白色为城市主色调,塑造“三峡水乡、锦绣枝江”的城市意象。

产业强起来——

技工回流带动产业回迁。阳新擦亮“中部鞋都”品牌,近五年8万多名“阳新鞋匠”返乡就业创业,2023年城镇人口新增1.31万人。

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仙桃依托省非织造布技术创新中心,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端化转型,2023年吸纳就业5.8万人。

这样的“小城故事”越来越多,充满喜和乐。

统筹“人产城”,促进“双集中”。

2023年的一组数据,浸透汗水,振奋人心——

全省64个县市新增城镇常住人口30.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1.1个百分点,增幅为近三年新高。

县域省级开发区规上工业产值占县域工业总产值近七成,规模过百亿元的县域产业集群增至40个。

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切口推动大治理

“我们一定要取舍,到底要什么?从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也是这点最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取与舍”的辩证思考,不仅体现了大国领袖的人民情怀,也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意蕴。

湖北,千湖之省。城镇化进程中,临水而居、近水休闲,是荆楚百姓惬意的生活方式。

图为俯瞰武汉东湖高新区汤逊湖综合治理工程(一期)红旗湖区域,一片碧水蓝天。近年来,光谷一批水环境治理项目通过主体结构验收,目前运行稳定,有效守护汤逊湖等小流域水清、岸绿、景美。(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协同共进。

三江千湖、水网纵横的荆楚大地,流域治理千头万绪,如何抓?

小切口推动大治理。

在荆州、荆门、咸宁、十堰、恩施等5个市州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

抓“点”是方法,带“面”是根本。

试点,要选准选实。

看特征,具有一定的流域面积、人口聚集、产业底子及共同缔造基础,代表小流域常见地形,且面临的问题较为典型。

看目的,紧紧围绕“人”这个中心和“水”这个核心,实现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型。

方法,要统筹兼顾。

以大兼小:流域各部门、各区域要协同治理,不能把小流域综合治理想“小”了、做“小”了,而是从源头做起,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绿色生产和生活。

以小带大:把各小流域试点化大目标为实举措,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以实筑基、以质取胜。

以问题为导向,一年时间,试点小流域气象一新。

5月14日,俯瞰十堰市茅箭区茅塔河枧槽沟段生态湿地,青山含黛,草木葱茏,水清岸绿,旖旎多姿。该生态湿地属泗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育区,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茅塔河小流域汇入丹江口库区的水生态安全屏障。(视界网 全正 摄)

“穿城之河”清水入库。十堰市茅塔河,地处丹江口库区生态敏感区,穿城而过。工业污水接管入厂、雨污分流,农村污水家门口处理,小流域水质由Ⅲ类提升为Ⅱ类。

茶马古镇重现繁华。咸宁市羊楼洞港,丘陵型小流域,上游生态保护,中游农文商旅融合发展,下游产城融合、多方共赢。

“缺水之河”润泽一方。荆门市牌楼西河,一年生态缺水251万立方米,采用保水、补水、蓄水、节水进行水系重构。

山泉汩汩淌绿生金。恩施州带水河,典型的山区河流,推进农旅、文旅、硒旅深度融合,农民户均增收5000元。

7月11日,公安县崇湖国家湿地公园风景如画,这里成千上万的白鹭在湖区栖息,放眼湖区,处处是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王文初 摄)

平原湿地景美民富。荆州市公安县崇湖,典型的冲积平原湿地,因地制宜“小田并大田”,构建“房渠分离、田渠循环、清水入湖”治理模式。

绿色低碳,成为常态;

水清岸绿,清风徐来。

试点成势,“面”上提升。到2027年,湖北小流域综合治理将实现全覆盖。

“小河清”保“大河净”,绿色低碳引领生产生活新风尚。

一幅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现代城镇画卷,在荆楚大地灵动展开。

典型故事

黄梅探索以教育为核心的公共服务——

聚焦“人城产” 唱响“双集中”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通讯员 吴慕枫 石勋

5月24日早上7时30分,“宝妈”赵春辉将女儿送到黄梅县城南片区的黄梅县第八小学后,再步行到隔壁的幼儿园上班。

“县城的教育资源好,我就把孩子送过来读书。”赵春辉介绍,女儿之前在濯港镇中心小学上学,今年春季,她带着女儿搬到县城,还在学校附近找了一份工作,在幼儿园当生活老师。

“带娃、上班两不误,买房还享受补贴。”对于进城后的生活,赵春辉很满足。

赵春辉进城后的幸福生活,得益于我省以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为切入点推动新型城镇化工作。

作为全省试点县之一,黄梅坚持以教聚人、以岗留人、以房安人,集成政策牵引人口聚集。

11月27日,黄梅县第一小学,非遗传承人雷超(左)指导学生操练岳家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通讯员 石勋 摄)

“‘双集中’首先是人口的聚集,黄梅的突破口在教育。”黄梅县委书记刘欲晓说,黄梅是教育大县,基础教育在全省有影响力,探索以教育为核心的公共服务吸引人口聚集,是黄梅最具竞争力的优势。

刘欲晓介绍,他们对城区4万余名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发现,从农村进城或县外来黄梅的家庭中,51.1%是奔着教育来的;为了孩子读书,91.7%的家庭在黄梅县城买房或租房陪读。

为此,黄梅县把城南片区设定为重点发展区域,配齐“高、初、小、幼”全学段,让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同时,取消该片区学生入学限制条件,面向县内外开放,变划片招生为社会招生。

黄梅县教育局长吴旭东介绍,2023年,黄梅县城新增人口1.1万人,其中教育拉动7256人,占比65.9%。今年春季开学新增855个义务教育学位,又带动人口进城2135人。

“随着城南片区城南高中等学校加快建设,教育引导人口聚集效应将充分释放。”吴旭东说。

目前,城南片区3所学校正在建设,2024年秋季开学,可新增学位5600个,带动人口聚集1.2万人。到2025年,城南片区学校全面建成后,预计新增学位供给1.1万个,新增人口2.5万人。

在黄梅,教育带来人口聚集的还有鄂东门户小池。依托小池滨江高中,设立黄冈中学黄梅分校,由黄冈中学提供教育品牌、模式输出,吸引周边省市1500名学生就读,带动人口聚集6000人。

11月27日,黄梅县八角亭中学,学生们在学唱黄梅戏《女驸马》选段。(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通讯员 石勋 摄)

带孩子进城,要有房住,黄梅在“以房安人”上做足文章。

黄梅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农业转移人口、务工返乡人员、产业工人、外来人口、教师医务人员、二孩三孩家庭等6类群体,在县城购房给予6万元一次性补贴,教师、医生、二孩三孩家庭可叠加享受,最高可补贴27万元。

“有好政策,才有了县城的新家。”赵春辉就是此项政策的受益者。她在城南片区看中一套商品房,正在办理手续,可享受6万元补贴。

今年以来,黄梅县城销售商品房1761套,同比增长31.62%,其中,教育拉动进城就学购房1145套,占新进城人员购房的65%。

孩子上好学,家长还要有工作岗位,黄梅在“以岗留人”上下功夫。

“三二一,上链接!”在橙意电商公司,主播们正在直播间推销不同款式的服装产品。黄梅纺织服装产业优势明显,今年初,在外打拼多年的陈敏,在黄梅二度梅返乡创业园成立橙意电商公司,开直播卖服装。3月投入运营以来,日均销售额达到10万元以上,带动30多人在黄梅就业创业。

“园区为企业减免3年租金,能节省90多万元成本。”陈敏感受到“真金白银”的惠企帮扶。

黄梅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鹤峰说,通过“引、帮、扶”,让“留下的”能“留得住”、“留住的”能“留得稳”。

2023年,黄梅人口城镇化率较上年提高1.37个百分点,县城新增市场主体1560家。

访谈

省政府咨询委员秦尊文——

“双集中”推进高质量城镇化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真真 彭小萍 黄璐

“从全球城镇化的规律来看,城镇化率是一个拉长的s曲线。刚开始会比较慢,从30%至60%非常快,超过60%之后变缓一点,到80%基本就是平的了。”5月27日,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省政府咨询委员秦尊文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时说。

近年来,湖北积极探索以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为切入点推动新型城镇化。2023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5.47%。

秦尊文认为,这意味着,湖北的城镇化建设迎来重大转变,从原来的重规模、重数量,转变为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武汉东站站台,一列崭新的“新城快线”列车准备驶出站台。2024年,武鄂黄黄都市圈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新城快线”列车正式开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当前,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传统城镇化路径,仍然是湖北发展的重要动力。秦尊文谈到,从人类发展规律看,人类聚集从最初的小部落、小集镇到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城镇化到了一定阶段,就会集群化发展形成都市圈、城市群。“这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秦尊文说。

“规模越大,平均成本就会越低。”他解释说,都市圈、城市群形成的聚集效应,资源要素、功能配套等的平均成本更低,产业发展、人才聚集效率更高,形成一定规模后,逐步向周边外溢,形成辐射带动。

“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首先要带动形成都市圈,然后才能带动城市群,乃至整个区域发展。”秦尊文认为,都市圈建设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

同时,我省“人口回流、产业回迁”趋势越来越明显,外地返乡人员回到县城生活,本县的农村居民也在向县城集中。

图为位于武汉新城的华工科技智能装备产业园(葛店园区),在国内最大的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产线上,工作人员正加紧组装、调试订单设备。目前,以华工科技为代表的许多光谷企业在武鄂黄黄都市圈建设生产基地,形成了“研发在光谷,生产在都市圈”新发展格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秦尊文表示,城镇和产业“双集中”,不再是“遍地开花”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人员、产业在县城集中形成规模效应,提升发展效率,即使是都市圈辐射不够的县城,也可以大有作为。同时,在县城配套更高水平的教育、医疗等令百姓“解渴”的公共服务,县城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就会形成与大城市的比较效应,吸纳更多人口回流、产业回迁,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城镇化。

【责任编辑:管俐】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