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记者 白云 周光洁
在宜昌市夷陵区平云四路,有一家不太起眼的洗车店,店面墙上印着的“点亮新生 我们从这里启航”字样,门前“点亮新生・爱心领航”的招牌,让它看起来有些与众不同。
原来,这里的店员多数都有吸毒经历。戒毒康复人员通常会刻意回避自己的吸毒史,但在这家洗车店,员工们把经历打印在墙上,直面社会的监督。
在第37个“6·26”国际禁毒日来临前夕,记者来到这家洗车店进行探访。
洗车店员面积不大,但“点亮新生 爱心领航”的标语很醒目。周光洁 摄
戒毒洗车人自助助人
叶亮是这家洗车店的发起人,也是宜昌市夷陵区点亮公益戒毒工作室负责人。该工作室是一家专门从事戒毒同伴教育、毒品预防教育、涉毒家庭关爱、戒毒康复就业创业服务的社会公益服务组织。
2018年11月,叶亮在宜昌市、夷陵区相关部门支持下,发起成立了宜昌市首个专业从事戒毒同伴教育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点亮公益戒毒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来,培养戒毒同伴辅导员10余人,累计开展公益禁毒活动50余场,受众群体达20000余人。
面对越来越多的吸毒康复人员加入,如何让大家有更多、更好的平台,更快速地回归社会?成为叶亮面临的一大难题。
宜昌市夷陵区点亮公益戒毒工作室负责人叶亮。周光洁 摄
2020年7月,在宜昌市、夷陵区相关部门和爱心企业的帮助下,叶亮启动了“爱心领航 天使筑梦”就业帮扶项目,之所以选择开洗车店,是因为“易上手、投资不高”。
小小洗车店成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的“缓冲器”和“中转站”。先后有30多名戒毒康复人员在这里进行“工作过渡”,时机成熟时,他们再到其他公司求职,或是自主创业。
为了让同伴们掌握更多就业技能,也为了他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和诱惑。2022年,叶亮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在鸦鹊岭镇创办了生姜基地。
生姜基地。周光洁 摄
两年来,无论是种植技术还是戒毒康复模式,都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截至目前,生姜基地占地面积100亩,安置5名戒毒康复人员就业。
今年4月,听障女孩谭玉娇在求职困难的时候,这家洗车店接受了她。6月,她用洗车打工攒下的3000元钱购买了助听器,21岁的她第一次听到了这个世界的声音。
向阳教谭玉娇练习发音。周光洁 摄
“成立‘点亮公益工作室’,是因为看到了太多家庭因毒品而分崩离析。”叶亮说,大家在一起相互鼓励,对我也是一种监督,避免复吸。
叶亮曾是宜昌一家大型企业的高管。在2008年的一场朋友聚会中,喝得迷迷糊糊的他第一次吸食了毒品麻古,前所未有的刺激让他对毒品产生了极大的好奇。第二次、第三次……欲望、冲动、沉迷其中。为了吸毒,叶亮荒芜了事业,多年积攒下来的200多万元家庭存款都化为袅袅青烟。
“那个时候,即便是站在父亲的病床旁,我心里想着的还是毒品……”2014年,不堪毒品侵扰的叶亮,在家人陪同下向公安机关自首,主动要求强制隔离戒毒。在湖北省沙洋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期间,他在省沙洋所警官和家人的教育和支持下,表现优异,顺利通过戒毒诊断评估,提前半年重返社会。
“同伴教育”相互监督鼓励
“实际上,我们走出戒毒所后活得很不轻松。”面对一些社会人员对戒毒康复人员的标签化,叶亮表示,这也正是他选择同伴教育模式的原因。
同伴教育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戒毒模式的尝试。上海的戒毒康复人员叶雄典型早在2003年就探索同伴教育,提出“助人、自助、助社会”这一理念,并与华东理工大学的两位老师合作出版了《禁毒社会工作同伴教育服务模式研究——上海实践》一书,让所有的戒毒者看到“毒虽难戒、但毒能戒”的希望。
“刚出所的时候,我对人生失去了希望。整整半年,除了下楼买烟和出房间吃饭,我没有跟任何人交流过,感到很难融入社会。”洗车店店员申海说。
申海曾是某房地产企业的负责人,出所后,不善言辞的他更加自闭。他被家人带到点亮公益戒毒工作室时,凌乱的头发已长过肩膀。叶亮为开导他,单独和他在房间里,悉心劝导他两个多小时。
“正是因为我们是同伴,有过相同的经历,所以他更愿意听我说话,更容易产生共鸣。叶亮介绍,该工作室的社工还会定期对成员进行心理辅导,帮助每一个加入的同伴更好地适应社会。
申海正在洗车。周光洁 摄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那时有个类似于‘点亮公益’这样的组织,能为我们戒毒康复人员的家属指明一些方向,我们会少走很多弯路。”回想起刚出所的那段时间,叶亮的妻子郑瑜容感叹。
这也正是点亮公益戒毒工作室开展“家属课堂”的初衷。课堂通常会侧重于戒毒康复人员刚回归社会的前两年,针对家属开展“解释吸毒成瘾的原因、毒品的药理作用”等相关课程。当这些同伴得到家庭认可之后,就会帮助他恢复社会生存的功能,帮他面向社区内的群众。
郑瑜荣和洗车店员工核对数据。周光洁 摄
“我当时也是很迷茫,因为所有人给我的信息就是毒品是戒不掉的,很多人甚至问我等他干什么。”面对周围人的质疑,郑瑜容不仅没有抛弃叶亮,还给予了他更多陪伴,为了更好地参与公益组织活动,她立刻去考取了社工证,并辞去原来的工作,成为一名专职戒毒社工。
这群戒毒康复人员因为点亮公益戒毒工作室而团聚在一起。因为有了戒毒社工的加入,从而多了更及时的外界监督,让这些他们在更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下,持续开展向上向善的公益行动。
“我作为社会工作人员,加入了一个几乎都是戒毒康复人员的公益组织。起初,我和我的家人都是有一些担心的。”回忆起当初为何加入点亮公益戒毒工作室,该工作室秘书长李晓梅说。
“但跟这些戒毒康复人员相处久了,我发现他们都是很有爱心、很善良的人。”李晓梅介绍,她自2020年考取社工证后就加入点亮公益戒毒工作室,参与的第一个公益项目就是和戒毒康复人员钱晓东(化名)搭档。“他住得很远,不管风吹日晒,每天骑车一个小时到困境老人家附近,去帮他们拿药。”李晓梅被他的善良所打动,对戒毒康复人员的刻板印象逐渐改观,意识到这些戒毒康复人员虽然也是困境人群,却也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弱势群体。
虽然戒毒康复人员都曾想和毒品彻底划清界限,但面对诱惑,洗车店店长钱晓东(化名)仍然走了回头路。今年6月中旬,记者来到叶亮的洗车店探访时获悉,曾戒断六年的钱晓东(化名)因复吸已被公安机关决定执行强制隔离戒毒。
洗车店员工正在洗车。周光洁 摄
同伴教育在这些戒毒康复人员中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李晓梅为记者解开了疑惑:“这些戒毒康复人员其实是很敏感多疑的,这种多疑在同伴监督方面能起到正向效果。当看到自己的同伴没在店里工作,或者状态不太好时,他们就会产生一些怀疑,并及时跟社工上报。我们会根据平时掌握的线索,去尽快和他们的家人取得联系,了解情况,让每一个同伴都不掉队,感受到温暖。”
这些戒毒康复人员在获得温暖的同时,也在用自己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的行动向社会表达他们戒毒的坚定决心。
“这是我第3次到这里洗车,感觉他们洗得要比别处洗得细致干净些。”前来洗车的秦女士说。
各界帮扶 重获尊严和信心
“让一个人在开放式的环境下戒毒,没有政府与各界的支持帮助,是很难实现的。”如同叶亮所说,唯有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帮扶与支持,才能将戒毒和公益事业持续发展下去。
社区康复指导站挂牌成立。 资料图片
“在叶亮成立公益戒毒工作室之初,我们沙洋强制隔离戒毒所就在夷陵区小溪塔街道设立了社区康复指导站,定期开展回访,与社工开展交流培训,共同帮助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湖北省沙洋强制隔离戒毒所警官余功才介绍。
夷陵区小溪塔街道办党工委员、政法委员严书军介绍,叶亮等戒毒康复人员出所后主动到村(居)对接,参与村(居)公益活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街道办率先组建了一支由18名戒毒康复人员组成的疫情防控志愿团队,积极投身于社区抗疫第一线。这些戒毒康复人员参与社区24小时防疫值守及落实防控措施,赢得居民的好评。
“我们将依托点亮公益戒毒工作室等现有资源,打造可以规模化推广的公益戒毒产品工具包和志愿服务标准化体系,为宜昌争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提供一定的经验。”夷陵区委常委、区禁毒委主任、政法委书记王晓艳相介绍,该区将通过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推进跨地域、跨部门、跨层级合作与创新,为社会组织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指导、信息交流、能力培训等综合服务和支持,推进社会组织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叶亮在生姜基地。周光洁 摄
再过几个月,距离叶亮最后一次沾染毒品就整十年了。尽管已出戒毒所多年,叶亮和他开展的同伴教育戒毒模式,却鼓舞着湖北省沙洋强制隔离戒毒所内正在进行强制戒毒的学员们。
“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坚定心中戒毒的信心,我们的人生其实还有无限的可能,叶亮就是我最值得学习的榜样,出所之后我一定会追随他。”当记者来到叶亮当时进行强戒的省沙洋强戒所时,在入所教育大队的宿舍内,一本矫治周记在风吹动下缓缓翻页,一名学员于今年3月16日写下的话语映入眼帘,散发着他对新生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