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英雄城市曾是抗日救亡运动中心 《长城谣》从武汉唱响传遍全国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8日07:59 来源: 楚天都市报

献金运动盛况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萧颢翻拍

《新华日报》版面     湖北省档案馆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通讯员 张益游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萧颢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在北平(今北京)卢沟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作为当时的“东方芝加哥”,武汉是全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随着抗战的形势变化,武汉三镇迅速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英雄城市的历史,翻开了重要一页。

通过查阅湖北省档案馆的资料、参观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展览,极目新闻记者寻访87年前的岁月风云,重温中华儿女“最后的吼声”,再现那风起云涌的一幕。

1

《长城谣》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在湖北省档案馆收藏的报纸里,还可以找到1938年武汉合唱团在香港的活动报道。这支从武汉走出的合唱团,在抗战年代演唱过众多救亡歌曲。它的组织者,就是出生在武汉的著名歌唱家周小燕。

武汉人提到周小燕,都会叫她“东湖的女儿”。今天的东湖风景区,就是在她的父亲周苍柏创建的“海光农圃”基础上建设的。周小燕后来成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师,她的弟子包括廖昌永、魏松等著名歌唱家。2017年,在周小燕诞辰100周年之际,由廖昌永领衔的上海音乐学院四代学生,在武汉琴台音乐厅举行纪念音乐会,压轴歌曲正是1937年周小燕在武汉唱响的《长城谣》。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当时的周小燕只有20岁,因战争爆发被迫中断学业,她回到家乡武汉,含泪首唱《长城谣》,打动了无数人的心。这首歌从武汉传遍全国。

周小燕去世前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在奔走呼吁开展难民救济工作的演唱会上,她每每唱到“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时,台下听众都不禁掩面而泣。她说,联想到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的烧杀抢掠,每个人内心都是无以复加的痛苦,同仇敌忾的民族之心就这么一点点聚拢起来。

2

《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

湖北省档案馆还珍藏着抗战期间在武汉出版的《新华日报》。这份诞生在烽火硝烟中的报纸,汇聚起全民力量,最终迎来了抗战胜利。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翻阅当年的《新华日报》,抗战的悲壮扑面而来。

1938年7月6日,汉口举办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奠基典礼,陆海军及各界代表四千余人参加,为烈士献花。同日,武昌各界在中山路圣泽里举行纪念活动。《新华日报》报道:“平汉、粤汉两路员工,亦赶赴武昌赛阳兵总站,举行该路抗日殉难员工纪念碑奠基典礼,情况均极悲壮。”

每逢“七七”,中国共产党总会吹响号角——

1938年7月7日,《新华日报》在头版社论中指出:“在加强抗战力量方面,‘不仅取决于兵力,尤须取决于民力’。”因此,要积极地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力量进行全民族抗战。

1939年7月7日,《新华日报》刊载《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纪念抗战两周年对时局宣言》,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著名口号“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传遍全国。

1942年7月7日,《新华日报》刊载《为抗战五周年纪念 中共中央宣言》。《宣言》明确:“在团结问题上,中国各抗日党派不但在抗日中应是团结的,而且在抗战后也应是团结的。”争取抗战最后的胜利,共同为建立“独立的、统一的、和平的、民主的、繁荣的、各党各派合作的战后新中国而奋斗”。《新华日报》还用一个整版刊登抗战大后方爱国民主人士的抗战心声,组成《毋忘在莒》文人专辑。(“毋忘在莒”,取典于春秋时期齐桓公复国统一的故事。齐国被攻占时,齐桓公避难于莒国,最终发愤图强收复齐国七十余城的失地,并将齐国建成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革命活动家、教育家冯乃超总结抗战五年的艰辛,同时敲响警钟:“也只有战胜日寇,取得最后的胜利,才是中国人民唯一的安宁。不要糊涂,也不要气馁,努力走完最后的十里,不要功亏最后的一篑。”

作家白薇用诗歌《实现“抗战必胜”的信念》鼓舞中国人,她说:“‘抗战必胜’的信念,我们每个华人,都要把它放在心坎!”她呼吁:“我们要用全副的精神、力量,为保卫中华完整的江山,美丽而延长的海岸,各式各样地跟鬼子奋战!奋战!”

3

“七七献金”唤起全民支持

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大武汉1938”主题展览中,关于86年前那场震撼武汉三镇的“七七献金”运动的部分,总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1938年7月2日,《新华日报》刊登了各界组织的献金活动,在1938年“七七事变”一周年纪念日的当天,《新华日报》发文动员民众踊跃献金支持抗战。通过一系列抗日献金活动,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将民众的抗日热情推向高潮,民众纷纷解囊支援抗战、保卫武汉。在7月10日的报道中,《新华日报》使用了大字标题来突出中国共产党方面对献金以支援抗战的重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亲自献金”和“八路军战士节食捐款”作为副标题,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献金活动。7月12日,《新华日报》以社论《民众献金运动》总结了此次“七七事变”周年纪念、支援抗战的献金活动,强调“此次武汉及全国各地民众热烈献金运动,表现了我全国同胞的忠勇及拥护政府长期抗战的伟大力量……用全民族的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湖北省档案馆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照片,展现了当时感人的场面:车夫、卖蚕豆的孩子、家庭妇女等都自发前来为抗战献金,有的将洗衣及种菜所得的微薄工资捐献出来,有的当场捐出订婚戒指。甚至还有流浪的乞丐、拄着拐杖的难民,将仅有的几分钱投入捐款箱。《新华日报》用极富画面感的描述报道了人民群众满腔爱国热情、为抗日献金的盛况:1938年7月7日至10日,武汉三镇民众络绎至各献金台,踊跃捐款救国,一时间万人空巷。

从普通民众到名流大家、社会各界进步人士,每个人都在书写着自己的“抗战史”。1938年“七七”前夕,《新华日报》还报道了南洋爱国华侨陈嘉庚携带大批慰劳品返国,赴徐州及江西、山西前线慰劳,并慰问各省区难民。

4

孩子剧团在武汉传承红色基因

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二楼,有一间特殊的会议室。1938年,正是在这里,周恩来率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全体人员,欢迎从上海辗转到达武汉的孩子剧团。“救国、革命、创造”,是周恩来送给这些孩子们的勉励。

孩子剧团于1937年诞生于上海的抗日烽火中。这些孩子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最大的16岁,他们走街串巷,用唱歌、演讲等形式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上海沦陷后,他们辗转千里来到武汉,继续动员群众参加抗战。1938年5月初,周恩来指示,由中共中央长江局批准,正式成立中共孩子剧团党支部,选举吴新稼为支部书记。孩子剧团积极参加戏剧、歌咏活动,发动青少年儿童参加保卫大武汉的工作。

1938年8月中旬,日军进逼武汉,孩子剧团留下五人组成驻汉工作队,其余团员前往湖南衡山。此后,他们辗转于衡阳、桂林、柳州、贵阳、遵义、重庆等地,以舞台为堡垒,以街头为营盘,用歌声唤起群众的民族意识和抗战精神。著名作家茅盾把这些孩子誉为“抗日战争血泊里的一朵奇花”。

在湖北省档案馆的资料中,还能找到孩子剧团在全国多地的演出报道。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武汉市江岸区成立了“新孩子剧团”,2003年,原坐落于汉口儿童公园的孩子剧团雕像,迁至武汉市长春街小学永清校区,成为学校的红色文化标志,也进一步激活了师生心目中的红色火种。2016年,全国首个校园孩子剧团陈列馆在长春街小学开馆,并面向社会开放,再现孩子剧团在抗战烽火中的英勇事迹。在当年的孩子剧团战斗过的地方,今天的孩子们继续传承着红色基因。

【责任编辑:李琛】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