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育兵
近日,江西女孩易初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她终于成功改名,摆脱了承载了家庭重男轻女观念的“易招弟”之名。(7月22日央视网报道)
“招弟”“招娣”,这些名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某些家庭对男孩的偏执渴望。易初作为家中的第四个孩子,前面是三位姐姐,身后则紧跟着一个弟弟,她的名字正是这种家庭观念下的牺牲品。名字本应是个体身份的独特印记,是自我认知的起点,但在易初的成长岁月里,“易招弟”这个名字无疑成为了她难以言说的隐痛,时常让她在公共场合感到尴尬与不适。
《民法典》与《户口登记条例》的明确规定,为易初等渴望摆脱名字束缚的人们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后盾。她们的改名申请,不仅是对个体权利的勇敢捍卫,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体现。当易初终于拿到崭新的户口本,看到“曾用名:易招弟”的字样时,她仿佛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新篇章。
名字更改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它涉及个体的心理调适、社会认同的重塑等多个方面。在做出这一决定之前,我们需要深思熟虑。对于即将为人父母或已成为父母的人们来说,为孩子取名字时应更加慎重与负责。名字不仅仅是美好祝愿或个人喜好,更应考虑到孩子的未来发展和心理需求,给予他们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充满爱与尊重的名字,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自由、平等、尊重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