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2023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出炉 张祖勋院士张勇传院士荣获突出贡献奖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27日08:09 来源: 综合楚天都市报、湖北日报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讯(记者李碗容 通讯员 陈建华 姜胜来)7月26日,湖北省科技大会在武汉举行。会上宣读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共授予339项(人)科学技术奖励。武汉大学张祖勋院士和华中科技大学张勇传院士获2023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获奖项目中,自然科学奖44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12项),技术发明奖28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项),科学技术进步奖242项(一等奖39项、二等奖91项、三等奖112项),青年科技创新奖8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15项。

本次授奖项目,充分反映近年来湖北建设科技强省、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的成就,体现出四大特色:

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加速涌现。三大奖项第一完成人中,45周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占比达到45.7%,其中最年轻的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仅32周岁。

省(市)属高校院所获奖多点开花。授奖项目中,省(市)属高校院所牵头完成86项,同比增长28.4%,多所省(市)属高校院所斩获一等奖,省(市)属高校院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授奖的应用研究类项目(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中,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的项目占比达到90.1%,企业牵头获得10项一等奖,均创历史新高。

支撑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据经济效益核查结果显示,所有授奖项目近三年新增利润达到2015.06亿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有力支撑了我省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红毯上,“院士天团”闪耀荆楚科技之光

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四道走上红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走上红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教授金梅林走上红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献龙及团队走上红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熹 文俊 通讯员 胡安慰 实习生 高原 周乐天

7月26日早上8点30分,洪山礼堂前,百米红毯通向会场。我省14位“科技之星”从幕后走向前台,在两侧“粉丝团”的欢呼声和掌声中,依次走上红毯,走向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

今年的红毯,迎来阵容强大的“院士天团”,展示了我省强大的科创实力——

刚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李德仁,为我国从测绘遥感大国向测绘遥感强国转变作出了杰出贡献;张祖勋将遥感影像全数字测量技术的命脉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中;张勇传率先提出“数字流域”的崭新概念,为现代水库运行理论的创立作出了突出贡献。

4位去年新晋院士也逐一亮相:倪四道在地球内部结构与动力学研究中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为地球物理研究作出卓越贡献;陈学东深耕机械动力学与控制,为我国装备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金梅林,围绕重要人兽共患病和动物新发突发疫病防控开展系统研究,多项成果填补国内外空白;与其他手捧鲜花的科学家不同的是,张献龙接过其学生献上的一束棉花,代表了他当一位“种棉花的农民”的坚守,他培育了高产优质的棉花品种,打破我国优质棉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作为我省唯一一位双院士,85岁的李德仁现场接受采访时说,他还要继续工作,继续努力,同时培养更多的人才,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不断作贡献。

红毯上,杜博、刘剑峰、汪道文、华林、宋景良、程林、王良友等一批科学家,也在各自领域里克难攻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科技力量改变世界。

连续5年,这条全省科技含量最高的“星光大道”,既成为我省展示科技实力的舞台,更是我省崇尚科技创新、尊重科学家的注脚,影响着更多的人。

“粉丝团”里,武汉大学的赵新博是张祖勋的博士生。他说:“走上红毯的科学家们,犹如灯塔一样,照亮青年科研工作者前行的路,也让我们更加认识到科研工作为社会创造的价值,看到了社会对科学家的尊重,我非常自豪,更加坚定了前行的路。”

被科学家精神感染的还有未来潜在的小“科学家”。身穿“航空服”的小学生宋子轩说:“我是张祖勋爷爷的粉丝,今天看到他我特别激动,长大了我也想成为他那样的人。”

200万元奖金全捐学院

张祖勋:倾心建设“世界测绘教育之都”

张祖勋院士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佩雯 文俊 实习生 高原

“我是武汉大学的张祖勋,一名在湖北教育战线工作了64年的遥感科技工作者。”7月26日,湖北省科技大会在汉召开,张祖勋院士获得湖北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他说,这份荣誉不仅属于他,也属于包括王之卓先生在内的老师们,属于长期以来与他共同奋斗的同事和学生们。

20世纪70年代,中国测绘事业艰难起步,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甚远。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测绘高材生,1976年,张祖勋被派往瑞士最先进的航测仪器厂学习。

“你们中国人连我们仪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也造不出!”瑞士技术员的这句话,深深刺痛了他。张祖勋看到了中外差距,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中国的测绘遥感技术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

1978年,张祖勋的老师王之卓院士提出了一个极具前瞻性的观点:中国摄影测量要走全数字化自动测图之路。不过,当时国内外测绘界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天方夜谭。

“肩扛手提仪器搞测量,就像小米加步枪。”张祖勋回忆,课题组购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影像数字化器、计算机。说是先进,但计算机内存仅64K,而一张图片的大小是125MB,配置简直不在一个量级;也没有图像显示器,搞图像处理只能用“笨办法”打印出来,效率极其低下。

“人不怕慢,就怕站。坚持很重要,认准一个目标就要坚持下来。”在王之卓院士的鼓励下,从零开始的张祖勋抱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带领团队迎难而上,不断攻坚克难。

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历经14年探索,团队推出了中国首个全数字化自动测图设备,用计算机代替传统的测量仪器,用计算机影像自动匹配代替人眼观测,实现测图自动化。全数字化自动测图是摄影测量从理论到实践的彻底革命,整个测绘界为之震动。

1993年,该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国际上被誉为“羽翼丰满、具有很多创新点、参与全球竞争的产品”。如今,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VirtuoZo远销英美等发达国家。

“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张祖勋教育学生做“有用”的科研,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正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典范,它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以及文物三维重建与修护等领域,产生经济效益逾亿元,用于无人机测绘更创利20多亿元。

为了鼓励年轻教师践行师者之道,2017年,张祖勋向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捐赠100万元,倡议设立“教书育人奖”,鼓励在教学一线辛勤耕耘,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2021年,张祖勋获得“杰出教学奖”,他再次将1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学院,用于充实“教书育人奖”。

此次获得湖北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张祖勋决定将200万元奖金全部投放到他设立的“教书育人奖”。“希望能够激励更多优秀的教师,培养更多的遥感创新人才,为建设‘世界测绘教育之都’贡献更多力量!”

当年高考遇洪水挡路

张勇传:一辈子研究将水害变为水利

张勇传院士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我现在年纪大了,能力有限,希望一直做好事、善事,保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7月26日,湖北省科技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电能源专家张勇传站在红毯上,操着浓重的河南乡音说:“此生既结缘于水,就甘做其中一滴,无声地润泽土地,望其能滋养桃李。”

张勇传1935年出生于河南南阳白河边的一个小村庄,经历过两次洪水,一生也因此改变。

1953年高考前,因连降暴雨,白河水突然猛涨,洪水淹没了通向考场的路。父亲筹钱雇了一条小船,让他改去邻近的湖北省襄阳市赶考。“第一次一个人离家,路上刮着风下着雨,浪比人高,我心中害怕极了。”被雨淋的他感冒发烧,自觉“没有考好”,但幸运地被“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动力类”录取。

张勇传经历的第二次洪水是在武汉。1954年,他从华中工学院桂林校区到了武汉,长江突发特大洪水,全校的师生们积极参加抗洪抢险,他们没日没夜地挖土、挑土,现场还有学校专家研究如何精准找到管涌口。

洪水让张勇传有了更理性的认识:水是平静的,亦是多变的,它的能量可以大得让人惧怕,一定要运用好科学技术,将水害变为水利。

从此,他倾注毕生精力与水为伍。

那时候,国内许多水电站靠天吃饭,有水就发电,水多了就放掉,水少了就限制用电。如何找到科学的调度方法,充分利用水能,张勇传持续调研,于196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专著《水电站水库调度》,这也是我国水库调度领域的第一部著作,当时他年仅28岁。

1979年,位于湖南资水中游安化县境内的柘溪水电站找到华中工学院,请求解决水电调度问题。柘溪水电站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1962年开始发电,但十多年里,一直基本“靠天吃饭”。张勇传接到任务后赶往湖南,立即开展工作,终于找到最佳方案,让柘溪在一年之内多发电1.3亿度,柘溪水电站也成为我国第一个成功实现优化调度的大中型电站。

这次成功,让全国多个省份的水电站闻讯而来,水电部将张勇传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全国34座大中型水电站推广应用。基于大量第一手资料,张勇传对优化调度理论进行总结,提出并证明了水库优化调度的三个定理,编制出了我国第一个水库优化调度程序,实现了理论上的创新、经济效益和可靠性的统一。

1985年,首届国家科技进步奖颁奖。张勇传团队“水电站水库优化调度理论应用与推广”成果获一等奖。这也是湖北省首批、华中工学院首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张勇传将科研项目的经费和奖金拿出来,在学校建立了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经济运行计算机控制实验中心。

而今,团队还在深耕数字流域的模型与预报等研究。每天早上8点半,这位院士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讨论事项,予以指导。

今年3月27日,他参加了华中科技大学-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智慧水利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希望后辈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多为国家做贡献。”

【责任编辑:刘建维】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