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沈素芬 通讯员 段帅 实习生 赵闽瑶瑶 )8月14日,《荆楚文化史》出版研讨会在汉举行,省内外专家学者围绕荆楚文化进行深入研讨。
《荆楚文化史》由省荆楚文化研究会组织编撰、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刘玉堂教授担任总主编,分为史前卷、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宋元卷、明清卷、近代卷等共6卷、近300万字。该书以文化史为主线,依托丰富的历史文献、出土文物、方志、民间文学等材料,充分吸收最新相关研究成果,梳理探索了荆楚文化的历史源头、演进轨迹和卓越成就,完整清晰地展现了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丛书于2012年策划,2014年正式启动,2022年初版,此次是第二次印刷。刘玉堂教授向荆楚网记者介绍,10余年时间里,该书前后有4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为了让丛书尽善尽美,书籍经历了反复磋商、反复调研、反复审稿、反复修改,“仅封面就做过两次设计。”为了让丛书做到学术与科普兼顾,深度与广度并融,编撰团队以史实为依据,以学术为奠基,尽量做到理趣兼备、文图并茂、雅俗共赏、少长皆宜。比如书中介绍了大量荆楚文化人物的故事,屈原楚辞,陆羽《茶经》,李时珍《本草纲目》,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还穿插有大量图片插画,尽量让读者更容易阅读。
《荆楚文化史》一书编撰成书过程中有很多难忘的故事。刘玉堂介绍,2019年,《荆楚文化史·明清卷》主编、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任放教授在提交初稿后,突然被确诊胆管癌。“住院治疗期间,任教授一直惦记着丛书工作,在医院还坚持书稿的修改。”2019年9月任放教授因癌症去世,《明清卷》的编撰工作转交给了他的师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杨国安教授手里。后面几年时间里,杨国安教授不求回报,在没有主编署名的情况下完成了大量后续工作。“两位学者分别诠释了春蚕吐丝和淡泊名利两种精神,让我们特别感动,记忆特别深刻。”刘玉堂教授说。
6卷本《荆楚文化史》,也获得业界专家高度好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原会长张海鹏认为,丛书作者搜集了非常丰富的史料,特别是利用了不少少见的地方史料,概述了历史时期荆楚地区的文化史,下功夫很深。严格依据史料,符合学术规范。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认为,《荆楚文化史》的编写出版,既是奠基于先前楚文化、荆楚文化研究的丰厚积淀,汲取了学术界长期研究的成果,又独辟蹊径,开拓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的新进展,树立了荆楚文化史研究的新地标。是一部具有高度学术性,同时又兼具普及性的雅俗共赏的学术著作。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黄朴民认为,《荆楚文化史》的撰写和出版,标志着中国地域文化史的研究进入了新的境界,在这一领域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锋认为,《荆楚文化史》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整体而有特质的谋篇布局。二是恰当而凝炼的文化特色的归纳与表述。三是科学性、学术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