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网群资讯

唯物史观视阈下“两个结合”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 —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2024年高层论坛 暨‘两个结合’与唯物史观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21日18:12 来源: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4年6月1日,“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2024年高层论坛暨‘两个结合’与唯物史观学术研 讨会”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 院、中南民族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共同承办,《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 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审计大学、重庆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 学、安徽大学和广西大学等全国8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百名学者参加此次会议,就“‘两个结 合’与唯物史观”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交流。

论坛开幕式由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方德斌主持,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边境,中国社   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纪委书记、副院长林建华,湖北省社科联党组成员许巍,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侯惠勤分别致辞。边境指出, 学校深刻认识“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高度重视此  次论坛,热切期待各位领导、专家常来学校指导交流。林建华强调,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   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所具有的强大底气、历史主动和坚定自信。许巍表示,这次高层论坛以“‘两个结合’与唯物史观” 为主题,充分展现了学界宏阔的理论视野、高度的理论自觉、强烈的学人担当。侯惠勤强调,推进马  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研究是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的重要使命,学会高层论坛应始终坚持政治  性和学理性的高度统一。关于“两个结合”的论断,今天正在被理论界热议。在看到对问题的认识不  断深化的同时,有必要审视这一讨论中的疏忽,从而实现研究中的新突破。

1.“两个结合”对唯物史观的理论推进

“两个结合”是唯物史观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紧密的传承 性。厘清“两个结合”对唯物史观的理论推进,是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重要基础。

侯惠勤教授指出,“两个结合”是对唯物史观的坚持运用,它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对 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两个结合”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实证科学,它解决了世界的终极

存在和人生的终极价值这两大难题,对这一科学真理的坚守和运用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历程中领  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的武器。第二,准确把握变动的实际是“两个结合”的精髓。马克思主  义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它强调从变化发展的角度认识事物并推动其变革,因此“两个结合” 的实现以对当前时代变化的全面把握为前提。第三,科学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弄懂“两个  结合”的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自明”的事实,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价值判断, 同时又需要在当代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昝瑞礼研究员强调,“两个结合”是新 时代精神的精华和升华,是对党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 重要指引作用,因此我们应在唯物史观视阈中对“两个结合”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弄清该理论如何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黎明副教授指出,马克思主 义与生态学之间具有重要的关联,这种关联的第一个形态是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生态社 会主义的抵抗逻辑,第二个形态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构逻辑,而聚焦当代中国,在“两个结 合”视阈下,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学意蕴同样得到理论和实践上的彰显。

2.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理论内涵

“两个结合”具有深刻的学理支撑与丰富的内涵意蕴,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深入挖掘“两个结 合”的思想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当下的重要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原纪委书记、副所长冯颜利研究员表示,“两个结合”中的公平正义观 点是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由于 社会现实中依然存在着与公平正义相背离的现象,因此“两个结合”中的公平正义思想理应得到重 视。同时,他强调应从实践活动和思想共识的角度为“两个结合”中公平正义的实现贡献力量。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银传教授认为,“第二个结合”内含在“第一个结合”之中,因为 从广义上来讲,中国具体实际是涵盖过去的实际和现在的实际在内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习近平总书  记之所以提出和强调“第二个结合”,是为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当坚持“两个结合”,这种坚持建立在  批判“西教条”“儒教条”“左教条”3种错误思潮的基础之上。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哲学部覃正爱教  授认为,“两个结合”其实是“一个结合”即“第一个结合”,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在中国的  具体实际之中。而从目的上看,“两个结合”既能够为马克思主义赋予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又能够 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一个更好地延续的路径。从方式上看,“两个结合”的实现可以采取“埋  种子”“移栽”“嫁接”等方法。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社科处副处长杨国斌教授从为何结合、何以结  合、如何结合三个方面对“第二个结合”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基于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定  文化自信和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也必然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  合。这二者之间之所以能够结合,是因为它们内在契合且具有共同的实践主体。就如何结合而言, 二者通过融会贯通、交相辉映的“化学反应”方式,依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等路径,铸  造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韩美群教授指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 既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地位,打开了思想解放的大门和文化创新的空间,加深了人民对中华民  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同时又造就了一种新的文化生命体,形  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贯彻中,核心是坚持马  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关键是文化内容、文化精神层面的融通互动。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

学院院长吴学琴教授认为,通过梳理“两个结合”的出场轨迹,可以看出:“两个结合”体现了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从“一化”即中国化到“二化”即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在这个进程中,“两 个结合”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内容逐渐丰富、理论定位更加清晰。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科 学回答“四个之问”。

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解丽霞教授表示,新民主主义文化 是“两个结合”的典范。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中,“两个结合”以自觉的民族意识重建中华文明 的文化主体性,以“大众”为文化价值指向激活中华文明的主体力量,以“革命”为核心话语增进  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梁建新教授指出,“两个结合”从六重向度  上巩固了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所生成的文化主体性,即文化理论上的自信、文化身份上的自觉、 文化交往中的自主、文化形象上的自塑、文化精神上的自立和文化发展上的自强。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熊友华教授指出,既要把“两个结合”看作一个合规律过程的结

果,即它是马克思主义体系自身在不断演进过程中自然、必然产生的,也要把“两个结合”看作一

个不断实践过程的结果,即它是在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面临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展现的。天津大 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娜教授探讨了“两个结合”与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关系问题。

3. 高度重视“两个结合”的实践探索

唯物史观并不是纯粹思辨的理论,而是与现实相结合并致力于改变现实的方法论。“两个结合” 作为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同样具有鲜明的实践要求。

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赵欢春教授认为,“两个结合”既是“既定的事实”, 即中国历史实践的完成时,又是一种“实践趋势”,即当下实践的进行时和未来实践的将来时。如 果仅仅把“两个结合”看作一种“既定事实”,那么,在解释特定的社会实践时就会因为忽略“结 合”的具体过程而面临某种“归因”困境。对此,她认为,应建构一个分析框架来判断究竟在何种 标准和条件下可以认为“两个结合”已经达成,并以此来探寻深入推进“两个结合”的实践路径。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迎春教授表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性既体现在 鲜明的政治立场上,又表现在具体有效的实践原则上。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 授认为,“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在突出中国特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同时,并不排斥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

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参事阎国文教授阐释了“两个结合”与思政课教学之间的重要关联。

4. “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文化思想探赜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蕴含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创新 的逻辑理路。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深化“两个结合”的生动典范。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金 伟教授深入分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具有的五个方面的精神力量。 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振江教授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六个文化维度。西北工业大 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姚崇教授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丁银河教授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激发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 命观。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卢忠萍教授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思想文化 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应从立场、观点和方法三个方面坚持和运用好这一理论。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6期

作者:黎海波(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