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张华)从叫喊无反应,到眼球有意识转动,再到听到指令主动握手、翻身、应答,这前后“奇迹般”的变化让王奶奶(化名)家属感到无比欣慰,更得益于“脊髓电刺激器植入术”,70岁的王奶奶状态一天比一天好转……
医生对王奶奶进行握手测试。通讯员供图
2023年12月的一天,王奶奶遭遇车祸头部严重创伤、脑出血,荆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为其紧急进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及硬脑膜修补术”,性命算是保住了,王奶奶却进入了长达半年之久的昏迷状态。
然而,王奶奶的家人没有放弃。
今年2月,骨折修复固定、颅骨修补,为后期的脑功能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次月,神经外科主任、博士后傅楚华带领团队,抓住恢复功能的关键“窗口期”(持续昏迷三个月左右时)为王奶奶实施了“短时程脊髓电刺激微创手术”,以脉冲电流刺激脊髓神经尝试“促醒”;
又历时近3个月的促醒、康复治疗,虽一侧肢体、肌力较前有所改善,但离“苏醒”还有一定距离。
6月28日,傅楚华再次带领团队向“慢性意识障碍(昏迷)”的促醒治疗发起了挑战——脑室腹腔分流术+高颈段脊髓电刺激术再“促醒”。
术后10天,顺利开机并对王奶奶进行持续神经调控管理。
“7月底到8月初这段时间变化最大,四肢能自主活动、翻身,可以简单交流……与之前的状态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在脊髓电刺激器植入、调控管理一个月左右,王奶奶的意识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改善,每次看到傅楚华、陈超医生来查房,家属都“迫不及待”分享近几天的恢复进展。
“刺激的频率、时间和电流强度都可以自定义调节,白天进行刺激的时候,肌肉也会活动起来,晚上要睡觉的时候,就要调成睡眠状态。”傅楚华介绍,通过精准的程序控制,每天阶段性进行微电流的刺激,为“微意识状态”患者的促醒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脊髓电刺激术”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先进的促醒技术之一,对于一些脑外伤、缺血缺氧脑病以及脑梗塞和脑出血等疾病在经过急性期抢救后,可以考虑“脊髓电刺激术 ”治疗。但“促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王奶奶康复进展持续向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期,且有希望能够完全清醒。
脊髓损伤作为一种高度致残性疾病,会导致损伤部位以下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及大小便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脊髓电刺激通过手术放置刺激电极植入椎管内,给予一定频率、脉宽及强度的电流刺激脊髓、神经,增强患者大脑电生理活动、意识冲动,从而使脊髓损伤患者逐渐恢复自主站立与行走等功能。
“一般昏迷患者的前3个月是促醒治疗、康复的‘黄金时间’,通常采取常规的促醒方式,包括物理和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等。超过3个月且被判定为‘植物人’微意识的情况下,我们才会考虑实施脊髓电刺激促醒治疗这类外科手术方式。”傅楚华表示,积极的意识障碍病因评估、康复治疗和神经调控是决定患者是否能被“唤醒”的关键。
荆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博士后傅楚华表示,“‘植物人’昏迷促醒治疗在以前的确叫人望而却步,只能应用一些常规保守的治疗,而今随着脑科学和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即使脑损伤严重的患者经正确的干预治疗也能产生意识上的变化。脊髓电刺激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还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减轻患肢痛感,促进肢体恢复,已成为脊髓损伤、功能障碍、慢性顽固疼痛患者的治疗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