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荆楚风物志|写在大地的历史丰碑,见证水利的起承转合,湖北红安县68座渡槽历经风雨仍在发挥威力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28日14:04 来源: 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董淑健

通讯员 袁秋华 赵炳长

8月27日上午,极目新闻记者来到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袁英河村,村党支部书记袁克峰正带着几名群众巡渠,眼见清澈的水源源不断地沿着支渠流入片片稻田、口口水塘,不仅全村1000余亩稻田得到灌溉,全村村民的生活用水也得到了满足。

袁克峰说,袁英河村早年曾是个“旱窝子”,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苦。上世纪七十年代,附近修建了水库、渠道和渡槽,水就通到了村里,小山村再也不怕旱了。村庄离渡槽很近,每年县水利和湖泊局开闸放水,“近水楼台”的袁英河村总能最先得到水。

袁英河村将支渠的水引到村里

走出袁英河村,往北直行约一公里,老远就能看到一座雄伟壮观的渡槽。绿树丛中,一根根混凝土结构的粗壮而又高大的立柱在一片河滩上拔地而起,架在根根立柱顶端的水泥槽,看上去高入云霄,又宽又长,横跨两座山头,将水库的水源源不断地运过河去,通向远方。

“袁英河渡槽是红安县最高的一座渡槽,有29米高,283米长,也是全县第一座采用现浇砼浇筑的渡槽。红安县处在大别山区,地形复杂多样,水库放水时,通过这些渡槽穿过山脉、丘陵、田野、洼地与沟渠,流到下游的片片农田,渡槽发挥了起承转合的作用。”袁克峰说,小时候,村里的小朋友们都在渡槽边玩耍,这些渡槽成了他们的好玩伴,给一代人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这段渡槽高29米,是红安县最高的渡槽

新中国成立前,红安县大多数地区的地理条件还不如袁英河村,全县多数陵岗地区的农作物仅靠塘堰蓄水灌溉;少数沿河地区的耕地,干旱时靠拦河筑坝蓄水,用水车提灌,抗旱能力极低,不仅十分费力,而且常常缺水,多数农民都经历过无水可用的痛苦记忆。

据1989年出版的《红安县志》记载,1952年冬,红安县克服没有钱、交通不便、没有大型机械、缺乏钢筋水泥等建筑物资的重重困难,倾全县之力,开建第一条渠道——马鞍山水库渠道。年复一年,随着水库和机电灌溉站的兴建,全县的渠道形成干、支、斗三级灌溉网络。至1989年,全县共建成渠道222条,全长1500公里。其中干渠93条,支渠77条,斗渠52条。架渡槽68座,总长12273米。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倾全县之力修筑的这些水利设施,为红安的农业发展、社会进步和百姓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留下来的这些渡槽,仍能在防汛抗旱中发挥巨大威力。

渡槽见证了现代水利的起承转合

“流经袁英河村渡槽的水来自檀树岗水库。”红安县金檀灌区管理局副局长胡永生向记者介绍,檀树岗水库位于鄂豫交界处,一边属红安县,一边属河南新县。水库库容大、地势高,每当水库开闸放水,水会沿着渡槽翻山越岭,先后流经红安县东北的七里坪、紫云、叶河、桃花至永佳河镇东部,汇入曹河水库,最后流入麻城市及武汉市新洲区,沿途各乡镇村庄、成千上万亩农田都会受益。

资料显示,檀树岗水库干渠全长86.17公里,1970年10月开工修建,1974年6月建成。整个渠道共有各种建筑物285处,其中隧洞33条,渡槽33座,支渠20条,斗渠15条。胡永生说,檀树岗水库和八角庙水库的水是通过东干渠输送的,保障七里坪镇、火连畈茶场、杏花乡、永佳河镇四个乡镇场的人畜饮水安全和农田灌溉。目前全县共有东干渠、西干渠和尾斗湖干渠三条抗旱调水主通道,可覆盖沿线38万亩农田。

一座座渡槽像一条条巨龙,横卧在红安大地

胡永生说,渡槽的设计使用年限一般为30年,如今,红安县最年轻的渡槽也已达半个世纪。它们还能正常使用,不得不说是红安人创造的奇迹。

股股清澈的水沿袁英河渡槽缓慢地流着,“目前的流速约2立方米每秒,这段渡槽的设计流量为8立方米每秒。”檀树岗水库管理处吴吉琛说,“檀树岗水库从汛期108米的水位,通过县水利和湖泊局调度,经过多次调水抗旱,目前水位仍有106米左右,可继续向红安提供抗旱用水。”

针对当前旱情,红安县水利和湖泊局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科学调度水源,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抗旱减灾的作用。

“自今年6月份天气由涝转旱起,我们先后在尾斗山、檀树岗、烟宝地、八角庙等大中型水库开闸放水,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放水超过1000万立方米,有效地缓解了全县的旱情。”吴吉琛介绍。

一座座饱经沧桑的渡槽,用自己的身体向人们诠释着一段峥嵘岁月

如今,这些当年承载缺水地区人民梦想的“人造天河”有的年久失修、破败坍塌,有的妨碍交通、城市建设,带来安全隐患,有关部门正在规划设计拟将拆除,它们已然成为“历史标本”,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一座座渡槽,默默地伫立在山坳里、道路旁、幽谷中

吴吉琛说,我们每年都要给渡槽做年检。近年来,全县已先后多次完成数十公里长的干渠附属建筑物配套和险段的加固、护砌。

“渡槽是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精神坐标,是散布红安大地的历史丰碑,历经岁月的洗礼、时光的沉淀,是上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守护好每一座渡槽,让它继续发挥威力。”

(部分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责任编辑:肖梦吟】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