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海拔高差3600多米,襄阳到琼结,没有距离!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3日08:26 来源: 襄阳日报

编者按:

今年是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对口援藏工作开展30年来,襄阳累计选派了10批次200多名援藏干部人才,实施援藏项目164个,投入援藏资金5亿多元,为推动琼结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了襄阳力量。

襄阳对口援助琼结30周年之际,襄阳融媒体中心派出涵盖电视、广播、报纸、新媒体等平台的采访团队,开展支援琼结建设30周年采访活动,回望两地人民心手相连、和衷共济的前行历程,挖掘汉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暖心故事。

在中国浩瀚的地理版图上,襄阳与琼结相隔3000余公里,有3600多米的海拔落差。而这跨越山海的距离,从未阻断两地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战略决策,对口援藏工作拉开帷幕。一声号令风雷动,洁白的哈达,从此把襄阳与琼结紧密联系在一起。

8月11日拍摄的西藏山南市琼结县城。全媒体首席记者杨东 摄

三十载春秋,10批200余名援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走上高原,将汗水与智慧播撒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164个援藏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近5亿元的援藏资金滋养着琼结的经济根脉;社会事业繁花似锦,和谐稳定的画卷徐徐展开。

弹指一挥间,雪域换新颜。30年后的琼结,地区生产总值比20世纪90年代初增长约31倍,财政收入增长约176倍,全县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约48倍。每一个数字背后,凝聚着襄阳、琼结两地人民的共同奋斗;每一个前行的瞬间,都是两地人民情感交融的生动写照。

山川虽险,人心更坚;路途虽远,情谊愈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襄阳人民深情关怀的目光,一如既往地倾向雪域高原上的琼结。汉江之滨、雅砻河畔,两地人民的情感仍如这江河一般,奔腾不息……

既要“输血”,也要“造血”,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8月10日,当记者一行来到位于琼结县近年来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白那华能50兆瓦保障性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时,一眼看不到边的深蓝色光伏板覆盖在绵延起伏的山坡上,将高原执着热情的阳光,转化为群众致富的火种。

8月10日拍摄的西藏山南市琼结县近年来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白那华能50兆瓦保障性并网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在襄阳援藏工作队帮助下落地琼结县。

两天后,该项目成功实现了全容量并网发电。据了解,该项目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约7778万千瓦时,有效填补当地冬季电力缺口,还将对拉动琼结地方经济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项目负责人马大海告诉记者:“从争取立项到选址、施工,项目的每一个进展都得到了襄阳援藏工作队的积极帮助。在他们全方位的支持下,我们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具备了全容量并网条件,刷新了工程建设的‘琼结速度’。”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产业援藏,是对口支援实现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的有效途径。

聚力“授之以渔”,襄阳援藏工作始终因地制宜培育产业,不断提升琼结的自我发展能力,为琼结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8月10日拍摄的琼结县“菜篮子”二期工程。琼结县在历届襄阳援藏力量的帮扶下,实施了“菜篮子”一期、二期工程。

8月11日,在琼结县“菜篮子”二期工程的大棚里,网络主播通过电商平台,将这里种植的“金玉”“草莓”“冰激凌”等特色品种小西红柿、甜瓜销售给全国各地的网友。

琼结县城距拉萨185公里、距贡嘎机场121公里,交通便利。抓住这一区位优势,琼结县在历届襄阳援藏力量的帮扶下,大力实施了“菜篮子”一期、二期工程。

如今,“琼结产”的水果蔬菜不仅稳定地销往拉萨、山南等地,还通过援藏干部们搭建的冷链运输渠道,走上了长三角、重庆、成都等地居民的餐桌。

基地负责人管大鹏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基地销售额已达1000多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四至五倍。基地每年还能带动近300户群众稳定增收185万元,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走在琼结的大地上,你会发现,这里的产业发展坚实有力。

投资8000万元的西藏首个电梯生产项目通达电梯项目竣工,为壮大绿色工业注入了磅礴力量;

多家“襄阳造”企业在援藏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赴琼结投资兴业,成立西藏春禾环保、藏地苍穹等公司,为当地民营企业发展和带动就业注入新鲜活力;

琼结县与湖北自贸试验区襄阳片区达成战略合作,建设江北双创园、援藏产业园,引进华能公司光伏制氧项目、西藏生命之水建设项目、绿色蔬菜基地建设项目等重点项目,总投资近10亿元。

8月10日拍摄的西藏山南市琼结县援藏产业园。

随着“造血”功能被激活,一个个产业项目在吐蕃故里生根、开花、结果。

襄阳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领队、琼结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王晓静告诉记者,数据显示,1994年琼结县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66.6元,财政收入43万元;1995年首次开始核算全县生产总值时,仅有2445万元。而在2023年,全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5万元,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5898万元。

生活提质,幸福加码,民生福祉殷实绵长

8月11日,琼结县琼结镇完全小学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天。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红绿相间的塑胶跑道、宽敞明亮的楼房教室显得格外亮眼。

说起学校这些年的变化,校党委书记胡文慧感慨颇多:“在各届襄阳援藏工作队、援藏老师们的持续帮助下,如今我们学校不仅硬件设施胜过很多内地学校,教学质量也在山南市位居前列。”

改善民生是援藏工作的首要任务,而提升教育、医疗水平是重中之重。在长达30年的对口支援工作中,襄阳援藏工作队为琼结的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领域补齐短板,使琼结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一系列富有创意和影响力的项目在琼结落地生根:“藏族教师代培”活动,让当地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全面提升;“格桑花”大学生支教团队成立10年来,16批83名青年学子为西藏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在雪域高原发光发热。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琼结县的孩子们编辑出版了第一份校报,举办了第一届艺术绘画展,组建了第一个合唱队、第一个葫芦丝演奏团、第一支校园武术队、第一支国旗护卫队,建设了第一个美术室、第一个音乐室、第一个科技制作室……

在襄阳援藏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琼结县拉玉乡小学“牵手”襄阳海容小学,两地小朋友找到了新的小伙伴;琼结镇完全小学与老河口市实验小学联合开展了“红歌比赛暨经典国学诵读”“同唱一首歌”“童声颂中华汉藏一家亲”等活动,书信往来300余人次。

“有了援藏教育力量的持续帮助,琼结县整体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在2023年的中考中,琼结县中学取得了总均分山南市第二名的好成绩;琼结镇完全小学小考取得达线率第一的喜人成绩。”胡文慧高兴地告诉记者。

8月12日拍摄的琼结县琼结镇完全小学。该校是由襄阳市对口帮扶援建,2020年8月投入使用。

历届援藏工作队还把助力发展医疗事业作为民生援藏的重中之重,一笔笔资金注入琼结医疗项目建设,一位位援藏医生扎根雪域高原,用生命守护生命。

2018年,襄阳帮助琼结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乙等医院。2020年8月,该院功能完善、设施一流的新住院楼投入使用,琼结人民看病就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如今,该院已经将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列入计划,并正在积极实施中。

襄阳援藏工作队还确立了“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进藏”与“入襄”并行的医疗人才培养思路,要求每一名援藏医疗人才必须与一名琼结本地医务人员结为“师徒”,为琼结人民打造一支“不会走”的医疗骨干队伍。

2023年,襄阳援藏队伍中又首次增加了襄阳市中医医院对口支援琼结县藏医院的医疗队员,在针灸、理疗等领域创造性地将中医与藏医结合,为当地打造特色医疗队。

30年来,琼结县累计引进襄阳市90余名医疗专家开展小组团式医疗援助工作,不仅为当地患者带来了足不出县治愈病痛的希望,更为琼结培养了一批医疗人才。

对标“中央要求、地方所需、襄阳所能”,襄阳援藏工作的目光,也始终关注最基层的民生。

在“襄阳力量”的帮助下,琼结县建起了第一条商业街、第一个休闲广场,也建起了星级酒店、大型商超、旅游公路;青瓦达孜山下,总长度32.2公里的灯光带、3800余盏射灯形成了联动的高原灯光秀,让琼结成了吸引游客驻足的标志性网红打卡地。

在获得了“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荣誉称号的基础上,琼结县还大力实施“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建设,全县公路里程达到177公里,行政村、自然组硬化路通畅率达100%。

城市里有的服务设施,这里都有;城市里没有的优美风光,这里也有。

如今的琼结,已成功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评连续4年位居山南市前列。

8月13日,在琼结县加麻乡塞隆农畜产品专业合作社,襄阳市援藏干部王晓静(右)指导合作社负责人升级产品包装、打开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心手相连,和衷共济,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艳

从相识到相知,从相交到相融……30年的守望相助,襄阳、琼结两地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向阳绽放。

2021年9月,作为湖北文理学院第十二批“格桑花”援藏支教团队队员,杜芷昕第一次来到琼结,开展为期半年的支教活动。正是这次经历,让杜芷昕与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毕业后,杜芷昕毅然作出选择:去西藏工作,到孩子们最需要的地方去。2022年12月,杜芷昕成为西藏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正式的英语教师,扎根在了高原。

和杜芷昕一样,决定留在雪域高原的襄阳儿女,不在少数。他们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西藏的深情,选择将青春挥洒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从应征入伍到担任赴藏支教团队副队长,湖北文理学院2020级学生孙丽君两次踏上青藏高原,满怀激情投身祖国西部建设。

有两次支教经历的襄阳大学生吴顺喜认为,西藏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毕业后,他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义无反顾地重返西藏成为一名基层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西藏的热爱和奉献。

据统计,仅“格桑花”支教团队,就有7名队员毕业后返藏工作。在他们的带动下,还有40名非支教毕业生扎根西藏。

襄阳日报资料图片

襄阳人民为琼结的发展倾尽全力,琼结群众也一心向往着与襄阳共创未来。这份深厚的情谊如同纽带,将两地紧紧相连。

“我很快就可以见到教过我的老师了!”今年9月,18岁的藏族男孩尼玛格桑将要兑现自己与支教老师的约定,成为湖北文理学院的一名新生。

6年前,湖北文理学院第七批“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来到琼结支教生活,负责音乐教学的队员纪官升,与尼玛格桑成了好朋友。在支教快结束时,两人郑重约定——要在古城襄阳见。

今年,尼玛格桑以优异的成绩被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专业录取。“尼玛格桑成为琼结支教点首名考入湖北文理学院的学生,这对我们学校和‘格桑花’团队都意义非凡。”为此,学院主要负责人专程来到琼结,将录取通知书送到尼玛格桑手中。

以“党建引领、支部结对、群众认亲”为主题,两地间的基层群众性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不断丰富:琼结县200多户农牧民与襄阳群众结对认亲,涵盖两地人员1000余人,100多位藏族农牧民人生第一次走出高原,走进襄阳。

两地各族干部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越走越近,越走越亲,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了一起。襄阳、琼结两地的基层党组织之间也联系密切,共同书写民族团结与进步的新篇章。

在谷城县堰河村的帮助下,琼结县拉玉乡强吉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村人吃上了“旅游饭”。拉玉乡乡长索朗次吉说,“现在的强吉村,正以青稞酒文化为依托,打造‘强钦青稞酒’‘强钦庄园’‘强钦林卡’三位一体的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区,大力发展特色旅游文化产业。”

自援藏工作开展以来,琼结县已有20个村(社区)与襄阳的村(社区)签订了《襄阳·琼结先进村(社区)友好结对备忘录》,实现了全县所有村(社区)全覆盖,也开启了“藏汉民族一家亲 结对共叙发展情”的新旅途。

近年来,琼结县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等称号,并成功入选西藏自治区第一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三十年齐心筑梦,三十年奋楫扬帆。在襄阳人民的倾心倾力持续帮扶下,琼结的发展已跨越快速阶段,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征程。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回望襄阳援藏工作的历程,它如同一幅气势磅礴且有温度的画卷,见证着两地人民深厚的情谊与奋斗历程,也延续着新时代对口支援的崭新篇章……

从汉江之滨到雅砻河畔从襄阳到琼结千里万里,爱没有距离!

记者:周锴,黄金晶;摄影:杨东;

通讯员:齐然然,袁鹏;

制图:曾晓薇;

编辑:李春辉;审核:陈忱;校对:李猛;终审:王少哲;

【责任编辑:刘建维】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