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抱着恢复良好的小男孩赤来。长江日报特派记者覃钰钰 摄
武汉援藏医生在查房。□ 长江日报特派记者覃钰钰
西藏山南市最偏远的地方,有一座平均海拔3850米的小城——洛扎县,这是镶嵌在喜马拉雅南麓的一颗璀璨明珠,县名在藏语中的意思为“南方大悬崖”。自2021年起,武汉市连续派出三批共22名“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克服重重困难,跨越3600公里,将优质的医疗服务带到这个县城。
8月下旬,高原阳光炙热爆烈,记者随武汉市“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领队胡勇钧,回访此前救助的一对藏族母子。
初到此地的人会被眼前的景象震撼,车子沿着狭窄曲折的山路上行,旁边就是万丈悬崖,每一个急转弯都让人感到剧烈的眩晕,氧气也似乎随着海拔上升逐渐稀薄。
当车开到位于山顶上的村落时,记者已感觉胃里翻江倒海,而习惯了奔波的胡勇钧却面不改色。
烈日下,母亲白玛卡卓还在地里忙着农活,小男孩赤来用那双黑亮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来访者,把玩医生们带来的玩具。胡勇钧摸摸他的头,询问了日常情况,感到欣慰,“看来恢复得很好”。
就在一年前,这对母子曾在生死边缘徘徊。
■ 孕妇病情危急要不要转送拉萨
援藏医生给出坚定答案
2023年5月18日晚上11时,胡勇钧接到紧急电话:一位孕34周的孕妇突发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至80%以下,血压飙升至200/120mmHg——已远超常人的血压范围。
胡勇钧和援藏医生们迅速赶到病房。时隔一年,他仍清晰记得产妇白玛卡卓当时的痛苦:咳着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困难到无法平躺,更无法回应医生们的询问,只能无助地大口喘息。
医疗团队立即启动了多学科诊疗模式(MDT),一边迅速制定手术方案,一边通过电话与远在乡里的孕妇丈夫沟通手术事宜。
电话信号时断时续,传来丈夫犹豫的声音:“要不把她送去拉萨?”在武汉援藏医生们到来之前,受限于医疗技术和治疗条件,县医院遇到此类事件,都是按照惯例紧急转运上级医院。从洛扎到拉萨,有300公里,大部分是曲折蜿蜒的山路,“就是九死一生”。
援藏专家通过当地藏族医生告知白玛卡卓的丈夫此时转院的风险,并将专家团队的态度逐字翻译:“手术室已经启动,新生儿科的医生也叫了,所有的科室都动员起来了。这样的手术我们在武汉面临过很多次,一定尽全力保证母子平安!”丈夫终于答应签字,并赶往医院。
一场与死神的博弈就此展开。手术室内,随着各种纠正急性左心衰的药物使用,产妇血压逐渐平稳下降,呼吸困难得以缓解。经过快速局麻剖宫手术,重1800克的早产男婴出生,交由新生儿科医生救治。抢救还在继续,产妇接受全麻下的缝合手术,经过3个多小时3次艰难的复苏,产妇各项指标终于稳定下来,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出院那天,白玛卡卓的丈夫抱着孩子,给医生们深深鞠了一躬。他们原想送来锦旗,但被医生们婉拒,“把钱留着,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吧”。
此后,援藏医生们还捐钱买了奶粉,并在3个月后,带着检查器具到村里给孩子进行了复检,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这样的故事,在洛扎还有很多。
胡勇钧是武汉市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他告诉记者,自2021年起,武汉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连续选派三批次共22名医疗人才奔赴洛扎,分别来自武汉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市中医医院以及武昌医院。
3年来,武汉“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协助本地医院把能治病种从170种提升至213种,极大促进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院成功开展了复杂的腹腔镜手术、骨创伤手术、胸腹部增强CT和无痛胃肠镜检查及内镜下的溃疡止血、肠息肉钳除术等,填补了当地医疗的空白。
■ 援藏医生带徒弟
把培养本地专业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上述手术的主刀医生是妇产科的援藏医生孟红娟,其助手是藏族医生巴桑拉姆。
巴桑拉姆回忆,孟医生全程认真细致,一边快速缝合伤口一边耐心讲解缝合伤口的技巧。武汉市“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抵达洛扎后,通过“一带一”“一带多”的形式签订师带徒协议,把培养本地专业人才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巴桑拉姆就是孟医生带的徒弟。“她既带我们做手术,又给我们做讲座。”巴桑拉姆说,“武汉援藏医生们来了以后,我们的操作规范、操作技术都得到很大提升”。
胡勇钧介绍,三年来,武汉“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全面加强传、帮、带、教工作。截至2024年8月,组织全院及科内业务培训学术活动120余场;带教手术200余台次;开展新技术新业务50余项;组织了三期基层医务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开展学术活动10余场次……
“除了专家带骨干外,我们大力支持这些本地医务人员走出去,到内地去学习最先进的医学知识。”胡勇钧介绍,2023年起,县人民医院每年都会选派人才到武汉的对口支援医院,开展为期三到六个月的进修学习。
■ 坚持巡诊义诊
为近3000名村民送医送药
胡勇钧在洛扎待了3年。2021年8月,第一批武汉“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飞往西藏,抵达山南市后,驱车6小时前往洛扎,沿途经过戈壁、草原和悬崖,还需翻越5000米的高山。车上,队员们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反症状。翻越蒙达拉山时,细雪飘落,车内一片震撼。
医务科任妮丽主任的眼镜鼻托掉落,由于洛扎没有眼镜店,她只能任由脱落处的铁线在她鼻侧留下印子。
妇产科朱一麟医生下班后,有时做手工打发时间,送给当地小朋友。当其手工被夸赞时,她笑着说:“我这毕竟是拿手术刀的手。”
援藏医疗队从未停下脚步,他们坚信,既然到了西藏,就要为乡亲们做更多。
三年来,医疗队驱车深入洛扎镇、拉康镇、色乡等地,开展巡诊义诊、科普教育活动,为近3000名村民送医送药。队员们走访了100余户农牧民,为50余名行动不便的藏族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发放了价值5万余元的药物。
医疗队还积极利用超过400万元的援藏专项资金全面升级医院的基础设施,包括高压氧舱和中心血库等项目建设。胡勇钧表示,中心血库的落成将极大提升本地手术的能力,让群众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预计2025年,武汉援藏医疗队将推动县人民医院打造成‘高质量县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