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民路”,串起了许多国人的共同记忆和家国情深。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岁月当口,红网用镜头翻阅湖南14市州的人民路,推出专题影像深度报道《人民路上原住民》,讲述人民路上“小家”“小我”故事,折射共和国“发展为人民”的大情怀、大时代。
【地理档案】湘潭市人民路位于雨湖区老城区地界,东起雨湖区政府,西至新马路,全长1437米,宽27米,笔直的街道与湘江平行。曾经的人民路是湘潭市一条城市主干道,湘潭军分区驻地、湘潭酱油厂都曾扎根于此,原湘潭市政府也与其相连。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郭薇灿 徐士洁 杨抒怀 湘潭报道
从湘潭市人民路走到头,到十八总,临近窑湾拐角处,便能瞅见老贺的茶馆。
斑驳的墙体,老旧的吊扇,将老建筑的味道和同茶味、烟叶味挥散开来,成为这座城市里最活色生香的民间。
茶馆以十八总命名,既是地理位置,又极具湘潭特色。古时候的湘潭城位于湘江河西,主体部分就是沿着湘江河边的一条老街,老街每过一到两里有一个集市,称为“总”,因为“总”与航运商业具有紧密的联系,而称为“总”的集市沿江排列,大致可以以码头来分隔,故而“总”又代表着码头。湘潭从湘江村一级渠一直到窑湾街道的石子脑依次分为一总到十八总,之后一总至八总渐渐被其他名称代之,只余九总至十八总。
老贺,本名贺先俊,今年71岁,因街坊邻居、茶客都习惯管他叫老贺,他也索性就这么自称了。
自从有了人民路,便有了这老房子。十年前,老贺才将老房子改成茶馆。
春去秋来,在茶客的欢谈里,这间茶馆,也成了一条浓缩的人民路。
五六张旧方桌,一排热水壶,老伴儿曾经陪嫁来的漆木箱里,摆满了白瓷茶杯。
每天清晨7点,老贺就开始忙乎着扫地、擦桌子、烧水。他说,茶馆虽小,但有三样必不可少,那便是水要烧开,茶杯要干净,茶叶要好。开茶馆就像过人生,肯干、肯钻,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
老贺亦是如此。虽在人民路生活了近40年,但他本是湘潭县花石镇人,在乡上的人民公社建筑工程队担任技术队长。靠着队上每个月发的18元工资养活这个小家。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取消了在中国存在历时26年之久的人民公社。至1984年底,全国农村完成了由社到乡的转变。
老贺所在的公社自然也不例外。跟着时代的潮流,不想只守着农田的老贺也萌发了跳出农村,去城市打工的想法。
人民路便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尽管城市日新月异,但房屋内的陈设,跟原来差不太多。老贺总说,不讲究那些,内心充实,把日子过好就行。
但在90年代初,湘潭就数人民路和中山路最为热闹。两条路平行,中山路重商业,人民路主要以居住为主。粮食局、自来水厂、开关厂等单位的宿舍都在这条街。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市场化改革热潮在全国掀起。在很多打工者的日历中,1992年底1993年初,正是他们打工生涯的开启时分。
家乡也有很多人去了广东,去了深圳。老贺也被这种氛围所影响,1994年,下定决心的他带着老伴和女儿,背着铺盖碟碗,来到湘潭市,租下了人民路这间临街的房子。70平方,每月130元。
初来时,人民路两边都是矮房子,路也只有十几米宽,汽车不多,但已经有了出租车。那些年,卖菜、卖水果、环卫工,老贺干了不少的行当。当环卫工人的时候,他和老伴扫的也是人民路,就他自己的话说,这条路上的每栋楼,每个路口,甚至每个石阶,都门清。
后来,老贺还因发明了除尘脱硫装置,申请了专利,被国家奖励了大几万。也曾跟着创业潮,合伙开了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最终因国家禁止燃煤锅炉而告终。
“老贺,泡两杯茶。”
过9点,茶客陆续而来。这个时间段,来的基本都是附近的居民,他们习惯了吃完早餐,过来坐着聊会天,喝口茶。男的大都讲的是时政和历史,女人聊得则多是家长里短。老贺穿梭其间,时不时搭搭话。
“我们村里,好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一批批回来了,说是要回乡创业。”住楼上的老李头手指敲了敲桌子,声音十分洪亮。一旁的老张附和道:“可不是,现在年轻人回乡搞产业,开农家乐,还在抖音上卖东西,热闹得不得了。”
老贺听到这个话题,来了兴致。每天必看时政新闻的他,知道这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鼓励更多人回乡创业就业。“我们这还算晚的,你看电视里播的十八洞村多大的改变。我们村去深圳打工的毛伢子去年不就回来了,说要搞新型农家乐。”大家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的交谈着。
十八总茶馆的茶不贵,3元一杯,配套的花生、兰花豆也都只要3元一碟。就这价钱还是翻了倍的,老贺笑着说,前几年只要1.5元。
在他的眼里,他们是客,也是朋友。哪怕过年过节的,老两口去女儿家吃了团圆饭,也会赶着回来开门,大年初一都不例外。“他们都等着呢!”
街坊邻居的,相处几十年了,彼此熟悉,有啥事也都会伸把手。今年5月,老伴儿脑溢血住院,两个多月的时间,全靠周边邻居们帮着打理茶馆,从早到晚,分工协作,一天也没耽误。挣的钱一分不少交给老贺。“人与人之间呐,靠的就是这股人情味!”
住院,国家有医保,生活,有热心的邻居。尽管农村的老房子翻了新,但老贺就想跟这儿住着,踏实!
人民路不长,约1.4公里,开车5分钟便能走完全程。从高空俯瞰,一条梧桐道将它清晰勾勒。
从清末、民国到解放初期,九总以上至十八总直至窑湾,曾成为湘潭的一条“黄金街道”,总市商户林立,“每总积银数百万两”,“菁华萃集于此”,号“金湘潭”“天下第一壮县”之美称,自古至今闻名遐迩,声誉远播。
时光如梭,如今这里早已没了昔日的繁华,唯有带着记忆的老建筑,还安安静静在人民路的某一角,穿越着历史的长河,刻入几代人的脑海中。
原湘潭市政府办公楼、军分区、湘潭饭店、天主教堂、十八总老米粉店、杂货铺、五金商店……它们共同勾勒出了这条路在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痕迹。
“现在变啰!城市发展得太快,附近的老居民有接近一半都搬走了,搬新房子去了!”老贺笑着说,他的女儿也当了医生,住进了电梯房,买了小汽车。他也有了一对孙子和孙女,一家三口成了六口。
入夜,人民路依旧喧嚣,茶馆依旧热闹。
此时,来茶馆的客人不再单一,有一些年轻人也来这里打卡。老贺说,这和如今的窑湾有很大的关系。
窑湾,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明末清初时,商业十分繁荣,常常呈现“万商云集、千帆林立”的商业盛景,但在历史长河中,繁华褪去,原窑湾街区内道路狭窄,房屋破旧拥挤。每年一到汛期,当地大部分民房都要被水淹到近一层楼高的位置。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个城市的文脉,它承载着名人掌故、商贾繁华和声色犬马,他们是这个城市的缩影,代表着一个地域族群的生活方式。
2015年,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2016-2017年,住建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全面推进各省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工作。
2016年,湘潭将窑湾打造成历史文化街区之后,这里逐渐成为市民、游客的网红打卡处。离着200米的十八总茶馆也受了益。不仅吸引了很多大学生、年轻人、外地游客,还有外国人,老贺喜欢跟他们交谈。他记得,前一阵有一个修桥的工程师来茶馆喝茶,就被老贺的精神所感染,那人说“这个年纪还在努力奋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躺平去懈怠。”
说到这些,老贺憨憨地笑着,但他的笑,让人共情。
无论时代如何改变,老贺从未改变,时间长了,他就成为了人民路上不变的风景。这也是人民路上的魅力所在。
茶馆开到何时,老贺说不知道,主要看身体还能做多久,但他会一直在这人民路上住着。
这些年来,人民路上开起的茶馆从最初的3家变成了13家,但十八总茶馆仍然是最有人气的那一家。问其原因,他的回答很简单,“真心!”
老贺认为,今天人民路存在的价值变了,它正在成为湘潭人的“乡愁”所在。
城市变了,日子变了。但在人民路上,还有许多东西保持不变。就像老贺,依旧在这嘈杂的世界里,见证着经济与幸福指数的上升,守着这小小的十八总茶馆。
出品人:贺永祥
总策划:肖世锋
执行策划:周逸峰 杨抒怀 秦楼 周世琦 郑江晖
设计:谭文平
素材支持:刘放明 文建美
鸣谢:湖南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