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13日,格什温世纪经典歌剧全新制作半舞台版《波姬与贝丝》将作为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音乐会,在保利剧院与观众见面。27年来,北京国际音乐节致力于将国际水准的歌剧带到中国舞台,并不断引领中国歌剧的发展。
《波姬与贝丝》是格什温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经典歌剧作品。这部作品的叙事并不复杂,男女主人公都是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的底层非洲裔美国人,一个有着身体残疾,一个因身世备受冷眼,两个苦难的人因为一场纠纷相遇,并爱上了对方。然而,他们的爱情刚开始就遇到了重重困难,男主波姬又因为失手伤人被逮捕,留下贝丝紧张慌乱。等到真相大白波姬被释放出狱的时候,贝丝却已经跟随他人远走高飞,寻找自己更想要的生活。波姬不愿接受,心绪依然被贝丝牵动着,他决定去往贝丝所在的地方,再为爱情做一次努力。身边的邻友们也为他送上了祝福。
该作品于1935年在美国进行了首演。格什温大胆起用了大量非洲裔美国歌唱家,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也因此,该作品受到了民众和媒体的非议,大家纷纷质疑,格什温作为一个白人作曲家,是否真的在共情底层非洲裔美国人的苦难?全剧贯穿的非洲裔美国人的民间音乐元素,是否是一种文化挪用?此后数十年,这样的争议都没有停止过。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波姬与贝丝》在美国歌剧史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它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在世界巡演,甚至在冷战时期也来到了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作品里传递出的底层人民的挣扎反抗、善良邻友的互帮互扶、爱情中的矛盾和拉扯,能不断与观众情绪产生强烈共振,历久弥新。剧中的经典唱段如《夏日时光》等也不断被演绎与传唱。
2012年,开普敦歌剧院制作的格什温歌剧《波姬与贝丝》首演,随后在诸多国家进行了演出。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与开普敦歌剧院、拿督黄纪达基金会联合制作,特邀上海交响乐团进行演出,将全新制作的《波姬与贝丝》半舞台版首次带给中国观众。
选择《波姬与贝丝》作为闭幕音乐会,体现了北京国际音乐节一贯对于歌剧作品的重视。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始人余隆说:“音乐节必须有歌剧,因为歌剧是集音乐、戏剧、舞美的综合艺术,代表着音乐的制高点。”
曾经,在中国的舞台上,观众们只能看到《茶花女》《蝴蝶夫人》《图兰朵》《费加罗的婚礼》等传统经典作品,剧目类型有限,且演出场次较少。而自成立之初,北京国际音乐节就一直致力于将更好的歌剧作品带给观众。至今,歌剧已成为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演出特色之一。
引进著名剧院演出经典歌剧,是北京国际音乐节走得稳定坚实的一步。1998年,首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就上演了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的生涯》,随后,经典歌剧《卡门》《维特的烦恼》《鼻子》《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普契尼的歌剧三联剧等轮番上演。2000年的第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请来了著名的意大利维罗纳歌剧院演出歌剧《托斯卡》,并保留了200年前首演时普契尼审定的制作,一时间轰动乐坛。此后,北京国际音乐节带来了波兰华沙歌剧院的《纳布科》、威尼斯凤凰歌剧院的《茶花女》、意大利米兰小剧院的《女人心》、柏林德意志歌剧院的《玫瑰骑士》和《唐豪瑟》、萨沃林纳歌剧节的《麦克白》、瓦格纳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编者注:现译《尼伯龙人的指环》)等,几乎每年都能让北京观众与这些经典作品面对面。
2003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在歌剧方面开始尝试剧目创新,推出了郭文景的歌剧《夜宴》和《狂人日记》,4年后又推出了郭文景的歌剧《诗人李白》。这是在向世界宣告中国的歌剧力量。随后,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始进行歌剧作品的委约创作:2010年第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与波士顿歌剧院联合委约制作了歌剧《白蛇传》,叶小纲的委约作品《咏·别》进行了世界首演。中国作曲家的声音不断被听见。
除此之外,北京国际音乐节也不断在歌剧形式上进行着创新。2002年,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就引入了阿尔班·贝尔格的《璐璐》,向观众展示了现代歌剧的前沿景象。从第十九届开始,北京国际音乐节不断进行着浸没式歌剧、多媒体歌剧和体验式歌剧等新形式尝试,从时空和互动体验上,都带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
北京国际音乐节注重与国际艺术机构联合合作。《白蛇传》之后,2013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与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德累斯顿歌剧院及皇家马德里歌剧院展开合作,推出了瓦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2016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与法国普罗旺斯·艾克斯国际艺术节合作了布里顿歌剧《仲夏夜之梦》。2017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与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联合制作的第二部瓦格纳歌剧《女武神》上演,引起了巨大反响。
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选择重回经典,带来全新制作半舞台版《波姬与贝丝》。这部经典又特别的作品,必将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北京日报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