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濮阳率先在全国完成“南水”全域覆盖——“煮汤不放盐”的日子一去不返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5日07:15 来源: 湖北日报

清丰县大流乡刘圈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灿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汉泽 李墨 余宽宏 张灿 河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晓静

“哗——”拧开水龙头,清澈的“南水”流出。

这里是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吴坝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河南供水网络的最东端。

“我们距市区100多公里,能吃上甘甜的丹江口水库的水在以前是奢望。”居民武明杰说。

濮阳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同时,濮阳处于黄河故道,地下水苦咸、高氟现象严重。

“习近平总书记说,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濮阳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石孝广说,该市在全国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供水网络,全市370万人饮水同源同质,全部用上“南水”。

“甜水远征”梦想成真

“没水垢了,净水器没啥用了。”谈起“南水”,清丰县大流乡刘圈村村民刘瑞更说出了直观感受。

他说,之前家里的净水器滤芯四五天冲洗一次,“现在用几个月都不脏”。

刘瑞更是喝了几十年“苦水”的人。“以前的井水苦涩,咸得煮疙瘩汤都不用放盐。”他说,外地亲戚来串门喝不惯村里的水,拉肚子是常有的事。

因为水质不好,村里连家禽都养不起来。“鸡长不大,容易病。猪也长得慢,养着不划算。”他摇摇头。

“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超采、水质不稳定,濮阳人没有吃‘好水’的先天条件。”濮阳市水利局农村水利科科长王百斋介绍。

“为了喝一口好水,我们努力了几十年。”清丰县高堡乡水利服务站站长李少卿是名“老水利”。他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质特别差的一些村庄实施“甜水远征”工程,尝试从几公里外水质稍好的地方引水,但后续维护成本高,最终没能成功。

“‘南水’来了,濮阳农村长期吃的地下苦水得以置换,‘甜水远征’的梦想,终于成了真!”王百斋感慨。

370万人都有“南水”吃

在濮阳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一幅管网运行图格外引人注目。

从南水北调总干渠35号分水门到濮阳城区,长约80公里的管网被红色标记;从城区到各县市区,长约145公里的管线被蓝色标记。

“这条蓝色的管线是我们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网络的关键。”濮阳市水利局副局长田晓炜介绍,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濮阳城区于2015年5月喝上“南水”。

但180多万农村居民的饮水状况没有改善。

他说,过去,濮阳农村饮水主要依赖地下水,大多采用乡镇、联村或单村供水厂(站)向农村居民供水,水质不优、供水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未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2019年起,该市逐步打破农村分散式、碎片化供水,推行“以县(区)为单位、城乡一体化”供水模式。

石孝广介绍,濮阳为此新建了5座县级水厂,将城市供水主管网向“下”延伸,同时盘活改造乡村原有的供水设施和水厂站所,与新建的泵站、阀井、管网等工程统一规划、统一管护。

2019年,清丰县、南乐县作为该市先行试点,供水工程当年即建成通水;2021年12月,范县中州水厂建成投运,标志着城乡一体的供水网在该市全域覆盖,370万人都有“南水”吃。3年间,濮阳共投入和引入社会融资贷款30多亿元,建成、改造供水管线1573公里。目前,全市3条主管线联通全市,9座县水厂覆盖城乡,76座配水厂直供乡村。

“南水”救了养鸽企业

空心挂面是范县的“非遗”特产。在范县颜村铺乡钟麻口村,几乎家家都会做手工空心挂面,村民的庭院也是产业发展“主阵地”。

走进村民钟道勇家中,3米多高的架子上,洁白、光滑如瀑布般的挂面面香扑鼻。

“换了南水北调的水,俺这挂面的口感升级了。”钟道勇说,他们制作挂面要经过和面、揉面、盘条、醒面等10多道工序,水是重要原料。现在做出来的挂面比之前更细腻、更爽滑,来买的人更多。

清丰县大流乡中信鸽业有限公司,是当地肉鸽养殖龙头企业,年出栏鸽子40万只。

“鸽子对水质敏感,本地水又咸又碱,给养殖带来了很大损失。”企业负责人谢克让说,投产之初,鸽子吃深层井水,每年次品鸽高达30%,始终找不到原因。后来,村里用上了“南水”,鸽子的死亡率和次品鸽大幅下降,肉鸽品质提高了。

“我们这才意识到,问题出在水上。这口‘南水’,不光救了这些鸽子,也救了企业!”谢克让说。

【责任编辑:徐璇】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