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以青铜重器勾连起历史和现实 刘醒龙十年磨一剑推出长篇力作《听漏》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05日09:16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杜子薇

9月28日,作为“书香长江”阅读周活动之一,刘醒龙长篇新作《听漏》与新时代文学发展趋势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听漏》是刘醒龙“十年磨一剑”推出的新作,也是他青铜重器系列长篇小说的第二部,以湖北京山1966年出土的“九鼎七簋”为线索,通过两代考古人的命运纠葛,展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城乡变迁。

“听漏的意义,也是要‘听人’和‘听事’。”刘醒龙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分享了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经历和感悟。

从曾侯乙尊盘写到九鼎七簋

上世纪60年代,京山出土了九鼎七簋。青铜礼器组合应是九鼎八簋,为何只有七簋?这缺少的一只簋,是后来因故丢失,还是根本就不曾有过?

“这与生俱来的悬念,如同历史留下一支神来之笔。”刘醒龙说。

于是在作家笔下,徐徐铺开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历史悬念与现实谜团相交织:20世纪60年代出土的青铜重器九鼎七簋,因为缺失一簋而成为考古界的热门课题。楚学院的专家学者、民间考古爱好者、听漏工、盗墓贼等各路人马纷纷登场,各显身手,试图揭开这一千古之谜。随着这一谜底的渐渐揭开,一段刻骨铭心的往昔情感、现今几位人物的传奇神秘身世,以及曾随两国为何是一家的历史悬案,展现在读者眼前,历史与当下、世情与人心的真实而复杂的面相也一一呈现……

小说以半个世纪以来考古人的生活与命运为经,以青铜器九鼎七簋承载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纬,将个人命运、城乡变迁与文化传承、历史演变结合起来,通过对礼器制度的追溯探讨了历史变迁中的人心与伦理,通过对考古人精神世界的揭示追问了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

《听漏》是刘醒龙继《蟠虺》之后,又一部以考古和青铜重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近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4年,刘醒龙第一次接触到国宝级青铜重器曾侯乙尊盘,心中即刻闪出一道文学的灵光。10年后的2014年,他以曾侯乙尊盘为素材创作的长篇小说《蟠虺》出版。从《蟠虺》到这部写九鼎七簋的《听漏》,正好又是10年。

刘醒龙回忆,《蟠虺》出版后不久,他曾在枣阳一处考古发掘现场目睹一只青铜鼎的出土,并得知其是用于日常烹饪的器皿。这是他第一次亲眼看见残留在楚鼎上的三千年前的人间烟火,头一回感觉到威严的青铜重器也可以无比亲和。

推出两部青铜重器系列长篇小说后,刘醒龙表示会再到一些考古遗址现场看看,希望尽早写出大家开始念叨的青铜重器系列之三。

既写文物考古也写世相人心

专家评价,刘醒龙善于在小说中追溯历史,《听漏》既勾连远古历史的褶皱,又深入现实人心最隐秘处,而且弥散着强烈的楚文化特色。以青铜器为突出表现之一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与今天的现实产生关联,并焕发勃勃生机,刘醒龙通过《听漏》回应了这些问题。

《听漏》以九鼎七簋,勾连起楚地历史和现实、人间过往和当下。小说中,除了有关“鼎簋”的考古知识性叙事,也讲到了多种青铜器物发现的奇迹和一方水土中特有的民情风俗。故事展开的地点在武汉和京山两地,书中有不少武汉人熟悉的地点、单位和建筑,还怀旧般将一些鲜活的人和事发生地,设置在曾行驶在武汉三镇最繁华路段、现已成为追忆的64路双层公交车。关于京山的描写也惟妙惟肖,比如外地人很少知道的喝早酒的习俗等。

小说着眼于文物考古,富有文化味道;小说写的也是世相人心,弥漫着烟火气息。

为何用“听漏”二字作为书名?刘醒龙解释说,首先是其音韵的魅力,当然还有它蕴含的神秘与神奇。

这部小说里,听漏工出场不多、话语很少,却绝技在身,成为书中一个关键人物,串联起一众人物和故事情节。

“听漏”是听地下的水滴声,听漏工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刘醒龙认为,听漏之意,也可以理解为发现了历史的破绽、现实生活的破绽。“漏水的地方总漏水,不漏水的地方总不漏水。就像坏人到哪里都要干坏事,好人到哪里都会做好事,做人和做事的道理是一样的。”

小说塑造了马跃之、曾本之等一批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展现了他们身上的精神风骨。正如书中所说,“考古考古,考的是古,答的是今”,小说正是从考古落笔,伸展到对历史变迁中伦理的追问,对知识分子责任与担当的探讨。

文学更多时候是细水长流

刘醒龙的《凤凰琴》《圣天门口》《天行者》等作品,为众多读者熟知。作为青铜重器系列小说的《蟠虺》《听漏》,是他在创作题材、风格上的新探索。

“对于小说家而言,最容易的就是守着自己熟悉的一亩三分地不断写下去,最了不起、最有味道的是不断在新的领域进行发现。”刘醒龙说,文学在成长,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一位作家也需要不断发展进步。

刘醒龙2004年关注到曾侯乙尊盘,2014年才写成《蟠虺》;之后开始构思《听漏》,2024年才写成出版。对此,他表示,文学创作讲究的是沉淀积累。

在创作《听漏》之前,刘醒龙查阅资料,设计写作思路,做了很多准备工作。2022年秋天,他终于正式动笔,尽管之后经历了一场大病,静养半年后才继续写作,但他仍然在写作过程中感受到美妙趣味,并称之为激情。

刘醒龙说,一颗种子需要埋藏在沃土里,等待时机生根发芽,经过春夏秋冬季节的考验,才能开花结果。写作亦如此。“灵感要放在心里一点点焐热,经过漫长的时光滋养,方可有所收获。”

在《听漏》创作过程中,不少人物都超出原来的设计,“走”出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刘醒龙看来,写作就是这样,种子一旦开始发芽,就会自己生长。《听漏》中铺垫了足够的沃土,供给他们独立自由地生长。

有评论家认为,在不少人已经习惯了短视频和碎片化阅读的今天,阅读这样一部作品会有困难,因为需要阅读的耐心,但这恰恰是文字和语言的力量及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所在。

《听漏》出版后,刘醒龙也尝试过直播、拍短视频,觉得新鲜有趣。他的观点是,可以通过直播或者短视频去影响和吸引他人来读书,但重点在于是否能让他们真正爱上阅读,否则也只是一种走马观花的风景。文学更多时候还是潜移默化,细水长流,润物无声。

【责任编辑:李琛】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