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熹
“献给两国源远流长的友谊!”10月9日,一场特殊的音乐会在琴台音乐厅上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功勋人物、音乐家贝伊姆贝·德梅乌夫(BEIMBETDEMEUOV)在演唱会上饱含深情地对中国观众说。
应”相约长江”合唱周特邀,哈萨克斯坦国立拜卡达莫夫合唱团,远赴中国送来友谊的旋律,纪念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跨越时空、接续三代的友谊。
跨越万里的拥抱
冼星海是人民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是哈萨克斯坦著名音乐家。
85年前,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首演;卡达莫夫合唱团成立。
10月9日,在演唱开始前,贝伊姆贝·德梅乌夫将翻译请上舞台,对着中国观众“表白”: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两位伟大音乐家的故事令人感动,我们用这场音乐会献给逝去的他们,更献给两国源远流长的友谊。
两国友情通过美好的旋律不断掀起高潮。
演唱会上,拜卡达莫夫合唱团特意用中文合唱了《黄河大合唱》及《长江之歌》。当熟悉的前奏响起,全场观众自发跟随着音乐节拍鼓掌,演唱结束后,观众的掌声更是响彻音乐厅。
现场,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和拜卡达莫夫的女儿拜卡达莫娃热情相拥,共同延续父辈的友谊,共同见证这一时刻。
“我一直很想您,也很担心您的身体。”六年前,冼妮娜生病住院,拜卡达莫娃特意来到中国去医院探望。而更早时,冼妮娜专程去哈萨克斯坦,到拜卡达莫娃的姑姑达娜什家做客。
不仅子女辈到场,孙子辈也出席。“今天,我们都带来了自己的女儿,把她们介绍给对方认识,希望我们的下一辈还能继续这段友谊。”拜卡达莫娃说。“希望大家记住历史,希望两国友谊长青。”冼妮娜说。
“那是命运的一瞥”
时间追溯到1942年底。
“我觉得这是命运的安排,我父亲余光的那一瞥,开启了这段伟大的友谊。”拜卡达莫娃说。
据记载,1941年,受中共中央委派,冼星海到苏联为影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因战争影响回国受阻。1942年底,化名“黄训”的冼星海辗转来到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当时,当地气温零下30℃,多天没进食的冼星海,衣衫单薄,背着小提琴,流落在街头。
“我父亲下班,走出剧场大厅时,余光看到一位背着小提琴的年轻人,直觉告诉他应该帮助这位年轻人。”拜卡达莫夫将冼星海带到了自己挤满了八口人的家,拜卡达莫夫的母亲将家里最大的床和最好的面包分给了他。
为了让冼星海有更好的创作条件,拜卡达莫夫又把冼星海安置到自己的姐姐达娜什家。
“达娜什对我父亲也非常好,在当时口粮非常紧缺的情况下,把食物分给我父亲,就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他。”冼妮娜说。
“我们这一辈的的友谊正是从冼妮娜到访哈撒克斯坦开始的,我觉得我们不是两个家庭的友谊,而是像一个大家庭,是两个国家友谊的见证。”拜卡达莫娃说。
用音乐传承友谊
在哈萨克斯坦期间,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等音乐家,成为好友。
此间,冼星海创作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包括为哈萨克斯坦国家电台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满江红》,其中第一乐章采用了《满江红》的曲调,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冼星海还广泛搜集并记录了大量哈萨克民歌民曲,成为音乐创作灵感,完成《哈萨克女声三部合唱曲》《哈萨克乐器独奏曲》等,深受哈萨克斯坦人民的喜欢。
“当年,冼星海说自己有两个心愿,一是帮他找到家人,二是将他的音乐传回中国。我觉得现在做到了,我们想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拜卡达莫娃说。
《阿曼盖尔德》是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友谊的结晶,两人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共同创作了这部音乐,通过钢琴的震音、颤音、滑音等不同弹奏技巧,以及丰富的力度变化、音乐手法来表现丰富的旋律和立体的情感。
“《阿曼盖尔德》最初是一首钢琴曲,由哈萨克斯坦歌曲和舞曲组成,后来我们将其完善为交响乐,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能听到。”拜卡达莫娃说,“虽然冼星海离开后我才出生,但我经常听长辈们怀念他,讲他的故事,我觉得他一直在天上看着我们,和我们交流,给我们带来力量。当完成了交响乐《阿曼盖尔德》,特别是后来又在北京演出,我才觉得对两位父辈的友谊有了交代,也让这份友谊用音乐传承了下去。”她也呼吁,希望能在中国找到《阿曼盖尔德》中三首歌曲的原谱,“这样才能让这部作品更完美。”
此次陪同合唱团来到武汉的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馆工作人员亚男介绍,近年来,两国在旅游、文化等方面交流频繁,仅哈萨克斯坦国立拜卡达莫夫合唱团,就在北京、山东、广东、香港等地举办过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