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华东
“恁郎在搞么家?这火也大,气也大,锅大甑也大的。”
“在做糯米洑汁酒唦,叽日糯米蒸得香喷哒,么日米酒甜咪哒,娃啊,你不想得有几好吃哦。”
——背着青棉布书包蹦蹦跳跳回家母子对话的这一情境,蓦地从脑壳蔸底冒出来,顿时,眼恧水,蚀人巴唦地在眼窝壳里打转转……
坐在武汉赴深圳的高铁上,沉浸在《沔阳方言趣谈》里,真个蹙眉眯眼如痴如醉,不时笑出声来。掩卷,儿时的画面和对话竟复活了,真真切切,灵灵醒醒,勾魂摄魄哎。
想您了,姆妈。
想您了,老沔阳。
《沔阳方言趣谈》,是彭万昌先生与老友张早阳先生的近作。两人,一位唱主角,一位敲边鼓,敞敞亮亮一台戏。他俩,是我极为熟悉与尊敬的老乡亲、老领导。万昌先生早先在省府高就时,我还在乡下东荆河畔鲫鱼湖边挖泥打土堡;第一次见早阳先生,他是沔阳县团委书记,我在村塆里当泥腿子团支书,偶然撞去县里开会,仰望台上,我乃他下级之下级,隔着几层几坎。但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沔古佬。开口一个腔,龇牙一个调。其后纵然是漂荡九州,纵然是岁月如流,这乡音裹结的乡情,何曾泯灭?这土语深蕴的土味,反倒如闷在坛中的陈年的糯米洑汁酒,一旦开启,清冽,浓香,软糯,甜绵……沾唇欲醉,沁透心脾肺腑,每每催醒梦魂缕缕。
万昌先生在位时是个么样子?白衬衫、大背头、手捧茶杯嗯嗯啊啊?我不得知,我见识的他,是位质朴诙谐如村野农人而又幽默机智甚或带一丝狡黠如游学的老学究,也是一位口口相传中非常热心助人的长辈。该怎么描述他?反正是位反差强烈、张力极大、特有个性的人物。听说一些级别极高的退休老人驻跸武汉东湖,再怎么一腔烦闷也会被他逗得开开心心,乐而忘忧。这份风趣、机锋,内蕴着多么深厚的人生智慧,又充溢着多大的言说力量?而当他与老友开起玩笑编起段子打起嘴巴官司,那真是天文地武,牛胯里扯到马胯的,攻之牛堂广话、日马谈琴,复之印之模之、拆白打鬼……人家还说有些词语“真不宜上酒桌,只能到厕所角落”听听。“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苏东坡曾以此自诩。他之所以乐观豁达,有人阐析主要得益于三方面,一是特别热爱生活,二是特别自信,三是特别松弛。我认为万昌先生也是如此这般别古巧样特而又特,不是沔阳民间传说中机警聪敏计巧多端灵言善辩的徐苟三,却胜似徐苟三。
谁又能料到,退休后,他竟以贾臻文、石千昌、沈柯甘、袁成等为笔名,伏案埋首煎心熬血以文字为乐,转身又成了一位著述丰盈的作家!这些年来,他撰著、编辑出版了幽默笑话故事《一笑而过》《生活中的幽默》,以省府接待办主任之经历为背景写作出版长篇小说《不是结局》;以接触纪检监察的阅历写作出版长篇小说《“双规”》;近来又以震惊官场的政治诈骗案写作出长篇巨著《原形毕露——大骗子程抱全行骗足迹纪实》。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双规”》,源于社会生活,以相关新闻报道为底本,却又工巧于实际事例,兼有犀利深刻的批判性,奇事妙文,睿智锐思,令人拍案称奇连番叫绝。
如今,满腹故土情丢不下、驱不散,更有早阳先生等一帮老伙伴打抽呼,于是一个篱笆三个桩,众人拾柴火焰高,数年搜罗刨掘,反复征求意见,几十万字的《沔阳方言趣谈》就如久贮家底的糯米洑汁酒,芬芳四溢开坛了!
书中,其沔阳方言注释,涵盖了时间、地点、长幼称呼、动物植物、男女性爱、流行成语、日常用语,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尽情展示着沔阳方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充满沔阳方言的精微奥妙和独特魅力。其沔阳方言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对沔阳地区的历史文化、家庭伦理、民俗风情、社会变迁均有所涉猎,有助于人们加深对方言土语的理解,是年轻人学习和了解家乡方言的重要资料。
是不是只为同乡之故?反正我在阅读中,是感觉到这串串沔腔沔调,似一口老井微澜浸润我心,熨帖得很,清爽得很,那么亲切巴适,汇集起来又似混沌苍茫的家乡湖水浩然渺邈,从眼前到遥远,渐渐涌起漫漫往事任记忆之网捕捉。它又像一股柔和如母亲手掌的轻风,夹杂泥土浑厚与稻麦清香的气息,卷起我无边的乡愁。这种渗透力、感染力,强烈而真挚,因为它来自我们灵魂宿命的故乡!也许有人会说,矫情,你们迈开腿回到故乡,不就能听乡音、品土味了?还值得这么掏心掏肺地啰啰唆唆写书作文?错也,非也,没有岁月可回头,难有云烟为谁留。近些年,我们一次次回仙桃,可原生态的沔阳方言,日渐稀疏了!
因此,当老先生、老前辈叮嘱我写写感想时,他们说:诚恳请你写点文字,请不要虾子过河——牵(谦)须(虚),也不要新姑娘上床——扭筋绊筋。我们是巷子里搬楠竹——直来直去。拜托了!我说,说哪里话?恁郎们不说我也会写的,挨筋傍骨,巴心巴肝,作为土生土长的沔阳人,我是真真切切为恁郎们所感动哩。古时诗人李白有句“米酒清新醉仙人,酒香飘醚世人魂”,恁郎们淘神费心捧出了米酒开坛,叫它“醪糟”也罢,叫它“酒酿”也好,或依母亲就叫它糯米洑汁酒,我品了,饮了,陶醉其中,岂能不为之一赞!哪怕文浅词陋好比顶着碓窝子唱戏,我也得夜蚊子衔秤砣——试试嘴劲呵。
说到这里,我还不得不提到一位比万昌先生更老的沔阳前辈,刘守华先生。年近九旬的老人,几乎是毕其一生“在乡间寻找故事”。鲁迅先生曾说过,民众讲的故事就是小说的起源,那些善于讲故事的乡人,就是“不识字的小说家”。刘守华老先生1935年出生于沔阳周家榨村,1950年,考入沔阳师范学校,三年后从沔师毕业,被保送至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从此跨入了民间文学的园地。这一干,就是六七十年。他不仅走村串户发掘出一批故事村、故事大王,搜集数以千万计的民间故事,还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民间文学工作者。他认为,民间故事实际上可以被看成民众生活的百科全书;民间乡土语言是人民群众口头语言艺术的一种集中体现,“一张嘴就是一台戏”。往更深层次讲,民间故事既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心灵的窗口,正因为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才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乡土文学、通俗文学、作家文学三位一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能让民间故事继续在人民中间发挥文化滋养的作用。
彭万昌先生与刘守华先生有无交集?是否互为影响?这点我也不得知,但他们在民间文学探索路上的殊途同归,诚为美谈,乃老沔阳之荣光。刘守华先生现仍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21年至2022年,十卷本《刘守华故事学文集》出版。2022年,他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而彭万昌先生在撰著出版《沔阳方言趣谈》后还会写出什么?以他对沔阳故土的挚爱之情,以他的胆识与才智,以他数十年对社会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索,以他渊博的学识和细腻深沉且不乏粗犷炽热的审美境界,以他依然健壮的身体与葆有的冲锋陷阵的激情,佳作可期,依然会带给我们许多惊喜吧。
就像家酿的糯米洑汁酒算不得珍馐美馔,入不得豪筵宫宴一般,我也不认为《沔阳方言趣谈》有多么高大上、尽善尽美。但它难得的乡土原汁原味,仍然给了我们宝贵的享受与营养。尤其是它体现出的尽献忠孝仁义于家乡的赤子之心,值得天下沔阳人奋起直追。
故土,是我们亲爱的母亲。品味着糯米洑汁酒般的醇香甘甜,思思念念中叫一声“姆妈”多亲切哦,《沔阳方言趣谈》即是献给她的一份爱意。谢谢万昌先生、早阳先生,谢谢所有为老沔阳奉献心血、智慧、才华与力量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