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娱乐

沪产电视剧:留存一个伟大时代的风貌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6日09:52 来源: 文汇报

在不久前揭晓的第34届电视剧“飞天奖”评选中,上海出品的《繁花》《三体》《风吹半夏》《超越》荣获优秀电视剧奖。 其中,《繁花》对上海股市、外贸商业与百姓生活的魅力展现,进一步拓展了城市改革题材。

《超越》在在北京成功申办冬季奥运会的历史背景中,讲述了轮滑少女陈冕从一个非专业选手,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进入国家队成为主力队员,出征冬奥赛场、为国争光的故事。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风吹半夏》等女性题材作品,映现了沪产电视剧中“她题材”高度活跃的创作态势。

科幻剧方面,《三体》将宏大奇幻的想象世界和具体可感的时代背景、厚重深刻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实现了现实和未来的完美融汇,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剧美学。

在不久前揭晓的第34届电视剧“飞天奖”评选中,上海出品的《繁花》《三体》《风吹半夏》《超越》荣获优秀电视剧奖。实际上,历来作为中国电视剧创作生产重镇的上海,不但曾经创作出《围城》《上海一家人》《十六岁的花季》《孽债》等彪炳中国电视剧史册的经典作品,更重要的是,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沪产电视剧立足伟大时代,创造性地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努力攀登电视剧艺术高峰,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白玉兰奖等评选中屡获佳绩,充分彰显了在总书记讲话精神指引下沪产电视剧创作所取得的成就。

勇立时代潮头,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多重维度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沪产电视剧的成功,根源来自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此之谓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五彩斑斓的当代实践,给予了沪产电视剧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体现在多种类型题材电视剧的百花齐放上。

重大主题电视剧异军突起,改写了沪产电视剧的文化版图。近十年来,我国连续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时代的风云际会使得沪产电视剧创作者获得了一个以上海为基点回望历史描摹当下的重要创作机遇,创作生产出了一批高质量、高热度、高满意度的优秀电视剧作品,为这些特殊历史节点“献礼”并持续引发收视热潮。

《光荣与梦想》以创新的叙事手段,讲述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抗美援朝30年的重大历史,让伟人的革命理想和情感世界相映生辉,完成了对党史和新中国史的艺术再现。《破晓东方》描写了上海解放之后另一种没有刀光剑影却惊心动魄的建设战争,有力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从革命者到建设者转变的不凡历程。《大江大河》系列瞩目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以宋家姐弟为核心,通过有血有肉的人物和故事,生动书写了改革开放给普通人带来的深刻命运变革和情感变迁,以此折射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

《功勋》为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树碑立传,集中展现他们取得伟大成就的艰难历程和高光时刻,谱写了一曲为国奉献的忠诚之歌。《在一起》通过10个取材抗疫期间小人物的真人真事,描绘出一幅中国抗疫全景图,展现了在重大社会灾难的考验面前我们党和国家秉持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和中国人民休戚与共、团结一心、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伟大抗疫精神。

此外,在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上,沪产电视剧也展现了开创性的艺术视野。《特赦1959》聚焦解放战争后国民党战俘思想改造的经过,回答了战俘心中久久回荡的“我们为什么会输”的疑问,以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故事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取得战争胜利和建设新中国的力量源泉,正在于“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同时该剧也展现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埃博拉前线》将视野投向国际舞台,开启了援外题材电视剧的新道路,通过病毒学家郑书鹏和他所在的中国援非医疗队成功抗击埃博拉病毒,完成援非医疗任务的故事,书写了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三体》则使得科幻剧在中国首次成为爆款出圈,开创了中国电视剧的新类型,是重大未来题材电视剧的标杆之作。这些作品,涵盖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新时代以来的重大题材内容,从而形成一部栩栩如生的共和国影像史,彰显了沪产电视剧超越了对小世界的书写取向,展现出更宏阔的历史意识与艺术视野。

善于关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长于书写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以“小”见“大”,是沪产电视剧的优良传统。这十年来,也有一大批优秀作品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实绩,比较鲜明地体现在《小欢喜》《小别离》《小舍得》《小敏家》《少年派》《安家》《心居》等“小”“家”系列作品中。

这些都市剧紧扣当代社会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囊括家庭、婚恋、职场、教育、住房、养老等多元故事议题,以源于生活的真实事件创建故事蓝本,在“小”语境的叙事观察中拼凑出“大”语境的完整社会风貌。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从“小”到“大”故事升迁中,渗透出乐观温暖的价值基调,给人以精神抚慰和未来信心。同时,这些作品也比较充分地展现了沪产电视剧的地域特色,强化了沪产电视剧的品牌形象。

如果说重大主题电视剧侧重于“大”,都市剧偏向于“小”,那么沪产电视剧还有一些作品就介乎两者之间,如《大浦东》《繁花》《城中之城》《平凡的世界》《人生之路》《风吹半夏》《大博弈》等。从题材类型上来看,他们大多属于改革题材电视剧,又可细分为三。一者聚焦城市改革。《大浦东》从一张“飞乐股票”开始,艺术再现了金融业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开拓了电视剧的题材领域。此后,《繁花》对上海股市、外贸商业与百姓生活的魅力展现,《城中之城》对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之间复杂关系的揭示,都进一步拓展了此类题材。二者聚焦农村改革。《平凡的世界》对1980年代农村改革的深入挖掘,《人生之路》对从农村到上海大都市的延伸补写,都再现了中国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历史性发展变迁。三者聚焦工商业改革。《风吹半夏》首次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切入,展现了一个另类的商海浮沉的故事。《大博弈》则从一个百年老厂“北机厂”从濒临破产到涅槃新生的历史,描写中国企业的自我革新和创新发展。

除此之外,沪产电视剧在女性题材方面有《三十而已》《二十不惑》《爱情而已》《加油,妈妈》等代表作品;在年代剧方面,有《老中医》《老酒馆》等重量级作品;在古装题材方面,也不断推出《花千骨》《楚乔传》《天盛长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庆余年》《宸汐缘》《梦华录》等大热作品;同时,《突围》《猎狐》《特战荣耀》等也在各自题材领域形成收视高点,呈现出多题材类型同步繁荣的可喜局面,书写了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多重维度。

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将百姓塑造成影像艺术的表现主体

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原则。《讲话》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因此,包括电视剧在内的文艺就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近十年来,沪产电视剧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和以人为中心的艺术观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也收获了管理部门和业界的肯定。

反映时代要求,以普通百姓为电视剧的主角,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沪产电视剧的鲜明特色,这尤其典型地体现在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实践,是党领导下的人民改天换地的伟大事业。沪产电视剧紧紧抓住这“舞台”上的主角,将他们塑造成影像艺术的表现主体。

《小欢喜》《小别离》《小舍得》这类以“小”为标签的教育题材电视剧,不仅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小切口的择取,还通过聚焦几组不同的小家庭,勾勒出普通百姓的社会关系和精神面貌。通过将“小升初”、高考、出国留学等教育话题和家庭情感表达结合起来,在触及广泛社会问题的同时,也细致描绘出当代中国式家庭的情感模式,父辈与子辈在对抗、协商、互相理解的过程中,展现了普通百姓生活面临的各种压力和不易,获得观众的深入共鸣。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谁说我结不了婚》《风吹半夏》等女性题材作品,直面当代社会中女性的成长困惑、年龄成见、婚姻压力、孩子养育、事业挑战等问题,塑造了从20岁到30岁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群体追求独立自主、寻找自身价值的时代群像,映现了沪产电视剧中“她题材”高度活跃的创作态势,随着“她”剧集的不断崛起和精彩演绎,重新定义了“她们”的精神向度。《天才基本法》《超越》等剧构筑出当代青年奋斗成长的逐梦图景。这些年轻人既有对数学的热爱、也有对短道速滑的热爱,他们将学术研究、体育运动、个人抱负、国家荣誉结合起来,在与父辈奋斗线的交织共融中彰显出“青年”的时代意涵,塑造了富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人形象,传达出“少年强则中国强”的价值信念。《大江大河》《繁花》《人生之路》《平凡的世界》《老酒馆》《老中医》等作品,也无一不是将历史的“剧作者”作为电视剧的“剧中人”,即使是《功勋》《在一起》等英模剧,也同样是从一般个体出发讲述其家国情怀,因而使得沪产电视剧获得了普遍的历史高度和人性深度。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仅要对准“人”,还需辅之以情动人的叙事艺术,方能将历史行进中的伟大业绩落地在生活点滴的方寸之间。

沪产电视剧《功勋》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在叙事上形成了英雄与伴侣、英雄与战友、英雄与主管者三组人物关系结构。这种普遍性的人物关系结构从情感维度累积了观众对主人公看似难以理解的选择的认同,增强了电视剧的感染力和人物的可信度,从而塑造了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共和国英雄形象。同样,《赤热》虽聚焦于高精尖科技的冷门领域,但最终诉说的仍是有关“人”的故事。在叙事策略上,不仅以回溯式视角勾勒出科创人成长的艰辛过程,同时还通过复杂密集的人物关系网,构筑出纵横交错的时代群像模型,于是原本晦涩陌生的科创人奋斗故事,开始有了故事着陆的情感线索。

至于《繁花》为什么要以阿宝成为宝总为故事主线?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给了阿宝成为宝总的历史可能。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阿宝,将爷叔、汪小姐、李李、玲子乃至舰队等不同的人物和群体纳入其中,在人物关系的网络中实现对“这一个”典型的彰显,让观众深深感受到那个年代上海的时代气息和以“奋斗”为核心的情感结构并与之产生共鸣。《超越》在北京成功申办冬季奥运会的历史背景中,讲述了轮滑少女陈冕从一个非专业选手,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进入国家队成为主力队员,出征冬奥赛场、为国争光的故事;《在一起》更是通过刻画医务工作者、快递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等平凡小人物在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下,无私奉献、团结抗疫的英雄群像,感动了无数观众。

坚持守正创新,探索电视剧艺术的高峰之路

近十年来,沪产电视剧之所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在于坚持守正创新,不懈探索电视剧艺术的高峰之路。

在创作原则上,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同时也注意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沪产电视剧能够直面现实生活的复杂,勇于触碰社会的敏感神经。“生活中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怎样反映这些现象呢?面对诸如教育焦虑、性别成见、金融腐败、替考入学等社会敏感问题,沪产电视剧不回避,也不渲染,通过生动的人物和可信的细节,在历史语境中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反映的同时,展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未来的美好希望,鼓舞了广大人民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信心,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温暖底色。

另一方面,沪产电视剧也注重想象力消费的扩容。在古装剧方面,以《花千骨》为开端,一直到《梦华录》,持续不断地创作生产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又具有网络时代文化特征的优秀作品。在科幻剧方面,《三体》将宏大奇幻的想象世界和具体可感的时代背景、厚重深刻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实现了现实和未来的完美融汇,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剧美学。这些创作,使得沪产电视剧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建构了丰富多彩的故事世界和独具特色的美学空间。

在创作资源的择取上,沪产电视剧尤其注重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创新性改编。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创作者呕心沥血的精品,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和观众的检验,既具有高质量的故事,又具备较为广泛的受众基础,因此是电视剧创作的理想资源。沪产电视剧精心选择了一些广受欢迎的经典文学或网络文学作品,前者如《平凡的世界》《人生》《战上海》《繁花》《三体》,后者如《大江大河》《庆余年》等。在面对这些优秀作品时,沪产电视剧的创作者也充分发挥了艺术创作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进行了创新性的改编。

比如《平凡的世界》将叙事重心从孙少平转移到孙少安,从而更好地刻画了新时期的农村改革及其给老百姓带来的冲击,同时也更深入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与情感世界。《人生之路》将叙事空间从黄土高坡延伸到大上海,续写了高加林在新的历史时代新的命运遭遇,继续寻找人生之问的答案。《繁花》则大幅度地精简了原著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过于厚重的历史语境,以改革开放初期宝总在上海商海浮沉的惊心动魄的故事,通过艺术创造赋予作品独特的美学标签,形成了强大的艺术吸引力。《梦华录》将关汉卿元曲《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经典故事进行了大幅度的延伸改写,植入了当代女性的价值取向,实现了古与今的贯通。《庆余年》则将原著中的武侠部分进行了适当压缩,进一步突出了皇权统治的残酷虚伪与个体自由的美好难得,以及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通过创新性改编,优秀的文学作品更加符合电视剧的艺术规律和观众的大众审美需求,因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艺术形式的选择上,沪产电视剧兼容并包,形成了多样化的艺术特色。《大江大河》形成了一个绵延性的改革开放题材电视剧系列,并非常难得地保持了高质量水准,三部作品的豆瓣评分均保持在8分以上。单元剧《功勋》作为英模剧,在有限篇幅内,成功地将人物、时代和精神价值统合起来,实现了英雄和凡人、日常和传奇、现实时空和故事世界的三重辩证统一,形成了富有审美激情的艺术效果。时代报告剧《在一起》充分发挥中国电视剧在直播电视剧时期就显现出来的快捷优势和新闻报道性,实现了新闻性和艺术性的较好结合,充分发挥了电视剧的社会功能。另外,像“小”和“老”系列电视剧,也体现出创作主体明显的系统性的自觉追求,力图通过主题性贯穿不同作品形成某种具有一致性的故事建构和电视剧品牌塑造,也都是具有创新性的做法。

在具体的艺术手段上,沪产电视剧也注重对高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以此打造具有影像吸引力的佳作。如《三体》利用特效制作和CG技术,成功完成了对原著名场面,如“三体游戏”“宇宙闪烁”“古筝行动”“麦田宣言”等的还原。《超越》面对冰上项目的高速特点,利用多角度飞猫、研发大型人力冰上推车等创新拍摄手段,实现了之前电视剧难以完成的艺术建构。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近十年来,沪产电视剧积极响应时代的发展,呼应人民的需求,坚持守正创新,创作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深化拓展了中国电视剧的题材领域和美学面貌,为未来继续攀登电视剧艺术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电视剧繁荣发展的上海之路。

(作者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副院长 张斌)

【责任编辑:张依】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