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陈莉霖、通讯员肖竞)坚持水稻科学研究70余年,几代科学家深耕原始创新,始终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需求。10月16日是第44个世界粮食日,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科技护粮安”典型,入选全国“强法治 保供给 护粮安”九大典型案例。
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为“粮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创美好未来”,所在周是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是“强法治 保供给 护粮安”,主会场活动选在武汉举办。作为我省唯一入选的代表,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进行现场推介。
武汉大学水稻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以朱英国院士为首的武汉大学“院士团队”,不仅培育出第一代“红莲型”杂交水稻,还推动杂交水稻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先后攻克多项难题,用一系列原创科研成果引领国际研究方向。该团队培育出数十个杂交水稻新品种,为大国粮仓累计贡献了超过2.5亿吨优质稻谷。同时,有30多万吨优质稻种播种在1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土地上,推广面积超4.5亿亩,把“红莲稻”变成了“国际稻”。
“我们这一辈人要集中解决三个问题。”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龚继明介绍,将利用前辈培育好的优异种质资源,探究杂交稻优势形成的原因;找回杂交稻育种过程中丢失的优质基因;开发更高效、简捷、可靠的技术,降低杂交稻制种的难度和成本。
另悉,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的主会场第二次选在湖北,省粮食局策划开展了创新多样的活动。近年来,湖北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粮食产量连续11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居全国第11位,常年外调稻米在110亿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