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全国地质灾害易发省份之一。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统筹发展与安全,在全国首创大地规划编制工作,引领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创新性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科学实施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精准规划管控地质灾害防治,推动全省地质灾害防治由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变,取得积极成果。
据了解,2022年以来,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35.27亿元,用于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还累计投入15.56亿元,组织8993户3.1万人进行搬迁,使其远离地质灾害风险威胁,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筑牢地质安全底线。
摸清家底 查明全省地质灾害形势
湖北省地貌形态多样,地质条件复杂,是全国地质灾害易发省份之一。目前全省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6469处,受威胁人口68万,受威胁资产508亿元。
据了解,湖北省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质本底,二是诱发因素。从地质本底看,湖北省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软硬相间的沉积岩和软弱变质岩,主要位于斜坡地段,且地形坡度主要集中于20°—40°。从诱发因素看,降雨是诱发湖北省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全省70%的地质灾害发生在5月至9月的主汛期;人类工程活动如水库修建、农村建房切坡、道路切坡、地下采空等,往往会破坏地质结构稳定性,从而引发地质灾害。
湖北省自然资源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省委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组织协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省地质局等相关单位,开展跨地域、跨部门、跨学科研究,探索编制《湖北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规划管控》方案,以减轻地质灾害风险为主线,点面结合,做实“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方案,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规划管控新模式。
经过近三年的全面细致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目前已初步摸清了湖北自然灾害孕灾环境、承灾体、历史灾情和减灾能力等重要灾害风险要素的“家底”,基本查明了全省各地自然灾害单灾种及多灾种综合风险和隐患等级与空间分布。
构建体系 湖北地灾防治成效显著
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湖北省自然资源系统坚持以流域综合治理守住安全底线,抓紧抓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全方位、全流程工作体系,不断夯实地质安全根基,取得积极成效。
湖北省自然资源系统聚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流程,建立了包括组织管理、技术支撑、预警叫应、物资保障、激励惩戒等5个方面管理体系。在日常防灾工作中,坚持运用“巡、测、整、让”四字诀,贯通“四位一体”叫应机制,形成上下联动,人技同防,平战结合工作闭环。
为进一步推进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有效避免灾害损失,湖北省自然资源厅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编制全国首个省级地质灾害防范规程,形成覆盖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管理、调查评价、勘查、设计、施工、监测、应急支撑的技术标准体系,做到有的放矢、规范操作、科学用力。
2022年以来,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35.27亿元,开展全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治理、监测预警、避险搬迁、能力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工作。截至目前,三峡库区连续21年保持地质灾害“零死亡”。成功避险41起,避免可能人员伤亡314人,湖北省9起成功避险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规划引领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全省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成果的基础上,湖北省自然资源厅针对极高、高风险区等重点区域,深化开展风险评估,提出规划管控方案。以风险评估分区管控原则为指导,统筹推进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与工程治理,坚持宜搬则搬。近年来,全省累计投入15.56亿元,组织8993户3.1万人进行搬迁,彻底远离地质灾害风险的威胁。
湖北省自然资源厅负责人表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以高水平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规划管控,为全国首创的大地规划筑牢地质安全底线。(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