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党建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意蕴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4日10:03 来源: 光明日报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列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内容之中。这表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在此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学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长期形成的基本国情,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一方面,“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复杂多样的巨量需求,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任何一个小问题,一旦乘以14亿多人口,就会成为天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人口规模巨大”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优势、潜能与动力。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14亿多人口,形成一个全球超大规模的市场,具有深厚增长潜力,孕育蓬勃创新活力,为应对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提供了回旋空间。无论是应对“人口规模巨大”的挑战,还是发挥“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当成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才能满足各地区、各行业、各群体之间差异化的利益诉求,才能守住粮食、医疗、教育、养老、治安等民生底线。同样的道理,也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作用,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本质,才能把巨量的“人口规模”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所需的“人才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资本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务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导致贫富差距过大、两极分化严重。对此,马克思就曾指出,资本主义现代化在“财富积累”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贫困积累”,“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相比之下,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少数人垄断财富占有的现代化,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人学视角看,共同富裕不仅是财富生产的结果如何分配的问题,而且是财富生产的前提条件如何分配的问题,这就涉及每个人的发展空间是否充分、发展机会是否公平、发展条件是否均衡的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共同富裕问题时指出:“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共同富裕不仅是收入分配的经济学命题,同时也是深刻的人学命题。只有充分打开人的发展空间,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前提条件,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一个重大弊端在于,物质繁荣与精神虚无如影随形,物的增殖与人的贬值同时存在。马克思曾指出:“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精神文明的萎缩困顿,导致人的物化、矮化和片面化。对此,习近平同志曾在《之江新语》中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必然体现为美好生活需要。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人的需求不仅是维系自我生存的单一物质需求,而且是在物质丰裕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更加全面美好生活的需要,特别是高质量的精神生活需求。人们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在此意义上,美好生活需要便具有了深刻的人学内涵。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不仅打开了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需求空间,而且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马克思看来,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作为肉体的、感性的、有意识的自然存在物,人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刻论证了人与自然界具有彼此依存、互为存在的本质性关系。资本主义现代化由于片面追求资本增殖逻辑,逐渐暴露出“反生态”弊端,“自然界失去了自己的纯粹的有用性,因为效用成了人的效用”,由此导致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因此,生态文明问题不单纯是自然界如何自我修复的科学问题,而且是人如何看待自然界、利用自然界的人学问题。从人学视角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与“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的高度统一。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而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才能实现。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脱离了社会主义制度,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也就无从谈起。社会主义旨在追求人类发展的公共性,必然选择生态文明道路。因此,社会主义中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大力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从人学视角看,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人也逐步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这意味着,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想要合作共赢而非冲突对抗,就需要激活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承认人的类本质,就是承认人不能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而是与他人存在着彼此共通的内在联系,而且这种与他人共通的内在联系上升到了人的存在的本质高度。根据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思想,“世界历史性的个人”不仅要实现自身利益,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利益;不仅要维持自身的存在,同时也要追求彼此的共在;不仅要“各美其美”,而且还要“美美与共”。这与中华文明所追求的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理想境界高度一致,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宝贵理论资源。

鉴于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人学意蕴,人的发展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支撑。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向物质资源要增长要素、向超大规模市场要增长潜力,同时也要向人的发展求动力、挖潜力。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始终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必将为人类社会开辟出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张梧,系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

【责任编辑:徐璇】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