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党建

深刻把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4日10:01 来源: 光明日报

【专家视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防止在理论认识上以偏概全、在发展实践中顾此失彼,需要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系统特性,厘清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多维内涵,深刻领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精髓要义。

在空间维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应立足区域差异。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历史基础、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各区域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主体功能和战略定位各不相同,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立足特色优势,谋划和布局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比如,有的地区产业、科技、人才优势明显,应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的地区是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应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有的地区资源禀赋独特、战略地位举足轻重、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应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有的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巨大,应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还应重视空间尺度差异,扬长补短,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坚决防止“一种模式”“一个目标”“一哄而上”。

在时间维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应重视远近结合。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历史机遇期,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场抢占战略制高点的“攻坚战”,要找准时间窗口、抓住关键节点,对于已具备条件的领域和地区,能快则快,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

同时,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与广泛应用、生产要素的质量提升与创新性配置、产业的创新与深度转型升级非一朝一夕之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又是一场久久为功的“持久战”,应避免“毕其功于一役”的急躁心态、“大干快上”的浮躁心理,着眼长远、持之以恒,更加重视未来长期价值、引入更多耐心资本。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又要有历史耐心;既要加速跑,又要接力干,做到远期战略与近期目标相结合。

在产业维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坚持新“旧”兼顾。产业发展是一个新旧迭代的动态过程,处于不同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满足经济社会的不同需求,也面临不同的矛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过程。

传统产业量大面广,需要通过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激发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新兴产业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应围绕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生态化发展,推动更多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为支柱产业。未来产业代表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是新兴产业的早期形态,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应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产业发展。加强前瞻性、引领性布局,构建完善的产业培育链条,以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增加源头技术供给。

在创新维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实现量质齐变。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充分发挥颠覆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的各自优势和作用,既强化“从0到1”的重大突破和原创导向,又重视“从1到100”的量变积累和转化应用。应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增加前沿引领技术供给,探索建立包容审慎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适应性监管体系。同时,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产业体系化配套优势,利用好区域间的技术梯度,系统推进先进技术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支持企业根据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进行技术调整和优化,加速规模扩容和技术迭代升级。

在开放维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具有全球视野。开放性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复杂性,决定了许多重大科技创新需要多个国家分工合作和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追求零和博弈,而是实现新技术的更多涌现、新产业的更快发展,从而更好地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改善全人类的总体福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把握好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的关系,在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同时,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建设开放型市场环境和创新生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汇聚全球优质资本、关键资源、先进技术、拔尖人才,在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杨颖,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徐璇】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