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戏是流传于我国淮河流域的特有剧种,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唱腔婉转悠扬、动人心魄,由于流传地区古时称为“泗州”,泗州戏也因此得名。戳视频,一起去看看这个戏种和泗州戏传承人们的故事↓↓↓
泗州戏起源于江苏省北部,那里古称海州。据演员们代代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曾有张、葛、邱三位民间艺人在劳作的间隙常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糅合成即兴演唱的小曲。由于旋律优美、唱腔动人,人们把它称为“拉魂腔”,意思是唱腔美得好像能拉去人们的魂魄。
泗州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鹿士彬:最早叫周姑子,还有的叫拉后腔,因为它拉的(高)音,嗓子(发声)都在后头。最后还是因为它唱腔迷人,也是群众给送的,就叫拉魂腔。
伴随着人群的迁徙,“拉魂腔”在安徽蚌埠、宿州等地传承发展。这期间,艺人们不仅融合了当地的山歌、花鼓,还借鉴学习了京剧等成熟剧种的服装、器乐和身手功夫。这一地区过去称为“泗州”,孕育形成的新剧种也因此被称为“泗州戏”。
这是安徽省泗州戏剧院的一场送戏下乡演出。这家剧院是泗州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单位。露天演出条件简陋。但演员们专注着一招一式,努力为古老的剧种吸引更多的观众。
位于蚌埠市的安徽省泗州戏剧院,是泗州戏最大的专业剧团之一。排练大厅门口的小白板上,列满了从中秋到国庆的演出计划。这当中的大部分是公益性演出。
二十年前,这家剧团还有八十多名演员,能够排演许多传统古装戏。而如今,剧团人数已缩减至51人。据这里的负责人介绍,剧团整整二十年没有招入新人。一些经典的传统大戏由于需要的行当齐全、演员多,甚至需要团里演员“跨行”。
安徽省泗州戏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宫胜春:最后我唱花脸,那肯定花脸老师一看这小子不灵,肯定(不行),所以讲这行当的短缺非常可怕。
专业人才培养资源的匮乏,是泗州戏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在安徽省泗州戏剧院的排练大厅门口,几个跟团学员正在一招一式地认真练习着。他们并不是剧院的正式演员,努力追求着未来不多的机会。据宫胜春介绍,戏曲演员往往从小就要培养。而负责培养演员的艺术职业学校里,普遍缺乏专门的泗州戏专业。
在安徽蚌埠,泗州戏传承的另一番努力来自民间。他叫贡健强,是一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也是蚌埠本地颇有名气的民间泗州戏演员。他八岁学习泗州戏,跟过当地十多支民间剧团,也曾多次在国内的戏曲比赛中获奖。如今,贡健强是互联网上一名受人关注的泗州戏主播。
泗州戏演员 贡健强:泗州戏陪伴我走过了许多难忘的岁月,我的那些爱恨情仇,酸甜苦辣都是在戏里得到了很多,如果没有泗州戏,也没有今天的我。就因为泗州戏,让我不断地前进,不断地鼓舞我努力,它是一个目标。
连日忙碌,是为了这场村里的演出。这场演出同时在网络上直播。一个多小时的节目中不仅有泗州戏,还有花鼓灯、黄梅戏等其他表演。贡健强不仅是演员,还是整场演出的组织者。这也是他通过互联网推广泗州戏的尝试之一。
每一项文化成果,每一种传统艺术,终将传递到新一代的手中。薪尽火传,传递的不仅仅是目眩的技巧、动人的唱腔,更交接着华夏民族的文化印记,延续着这一古老民族的文化血脉。不论是在排练场,还是在村边的舞台,不老的“拉魂腔”今天依然婉转悠扬。它在光阴中传唱,传唱在人们的心底。
(总台记者 王宁 周少军 蚌埠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