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进博会今日开幕
琳琅满目的进口好物再次集结
早在2000多年前
也有漂洋过海而来的物件
让人大开眼界
一起认识西汉南越文王墓出土的银盒
这颗小巧精致的“蒜头”
原产地:波斯
说起盒子
你的印象是不是下图这样?
小小盒子精致起来也可以很惊艳
绝不只是一个收纳器皿
西汉南越文王墓出土的银盒
就让人拍案叫绝
它来自遥远的波斯
由盒盖与盒身两部分构成
整体呈扁球形
上下分别装饰有两排蒜头形凸纹
每排26枚“蒜瓣”上下交错
紧凑排列在一起
盖与器身的连接处
则用两圈穗状纹带巧妙衔接
一层极薄的鎏金为其增添光泽
显得分外闪亮
漂洋过海而来?
有啥证据
这件南越文王墓出土的银盒
在中国的土地里深埋2000多年
却不是made in China?
说它是来自波斯的舶来品
主要是从造型、纹饰和制造技法上看出来的
这件银盒从造型到纹饰
与同时期或者更早的中国金属器皿
风格迥异
而在古波斯帝国时期的金银器中
却能看到不少与之相类似的器物
△大流士金碗,波斯,约公元前522—前486年
公元前
古代中国在器物上加工立体纹饰
常见的是范铸青铜花纹的传统技法
而同期的古波斯帝国
则盛行在金属器上加工的锤揲技法
△古波斯阿契美尼德时代的薛西斯金碗
△铭文壶,银,伊朗,公元前10—前8世纪左右
这种技法
利用金、银质地较柔软、延展性强的特点
将金银锤打出各种形状
南越文王墓银盒表面的凸瓣纹
也是使用这一技法打造出来的
△正在展出的银盒
当时南越国积极开展海外贸易
因此这件精致小巧的银盒
可能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
中西融合
典型舶来品也可以很本土
虽然是一件舶来品
但是这件银盒并不全然充斥异域风情
在它身上还有着许多中国工匠改造的痕迹
从顶部俯视
盒盖上焊有的三个银质小凸榫
经检验
与银盒器身的金属元素含量并不一致
推测这三个小凸榫可能是
用于连接加装的盖钮
更加方便中国人的使用
底部的鎏金铜圈足
也有明显加工痕迹
为后期为银盒添加的部分
△银盒底部的鎏金铜圈足
中国工匠的智慧
与外来审美与工艺
在这件银盒上完美结合
从古至今
文明在交流合作中不断迸发新的光彩
也有越来越多国家共赴“进博之约”
让“朋友圈”越来越大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武慧锋 文案丨杨瑾 视觉丨汪泽源 审校丨朱冬梅 技术丨蔡子旭 统筹丨刘莹 帅钟琴 特别鸣谢丨南越王博物院 总台广东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