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1月21日电(记者陈爱平)2024年适逢国际纪念天文馆诞生百年。“天文馆的未来——新时代天文馆发展”国际研讨会日前在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举行。国内外天文科普场馆、科研院所和相关组织的负责人,以及天文领域及相关科普展示教育的专家等60余人齐聚上海,共同探讨新时代下天文馆发展新模式、合作新思路。
在国际天文馆协会主席、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阿布拉马天文馆馆长香农-施莫尔看来,天文学家和天文台、工程师和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合作,让天文馆得以以令人惊叹的方式传播天文学知识。“合作一直是并仍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加强合作方面,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建言,天文馆除了展示、教育、互动之外,也有科研的功能,天文台的定位一直都包含科学传播的部分。未来要不断把天文馆、天文台的交集做大,更多交流,也更多地关注中国最新科技成果。
“未来的天文馆要学习大家碎片化的学习逻辑,加强动手操作、实际亲身体验,鼓励观众的自我学习。”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通识讲座教授孙维新建议:一些天文数据尝试通过天文馆这样的平台开放共享,让更多有兴趣的年轻人加入,培养未来能够投身专业科学的人才。
上海天文馆于2021年7月开馆,是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它以“塑造完整宇宙观”为愿景,融科学、文化、教育于一体,努力激发人们的好奇心,鼓励人们感受星空,理解宇宙,思索未来。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介绍,场馆正探索“打破天文馆的物理空间限制”。2024年10月,上海天文馆正式发布“行走的天文馆”项目,它将上海天文馆内近400个展项和100余件藏品进行数字转化,利用XR+AI技术高度还原实体场馆的沉浸式场景,同时通过大语言模型的智能问答、互动交流,为观众呈现全景式、多感官、超现实、无边界的参观体验,大幅提升观众的学习乐趣和学习效率。数字技术将帮助打造更为“灵活”的天文馆。
在整个研讨会中,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乌兹别克斯坦等11个国家的专家带来22个报告。与会嘉宾围绕“天文馆展示体系创新发展”“教育功能多维应用”“天文馆整馆建设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三个主题进行研讨,部分报告还深入讨论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研与科普相互促进等重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