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党建

“弱鸟”先飞、高飞,带来的信心和可能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4日09:03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这几年,常有外国政要同中国领导人见面时,主动谈起一件事:减贫。

他们在谈论双边关系之外,会将更多时间留出来,细致询问中国的脱贫经验,希望向发生了沧桑之变的中国学习借鉴“如何摆脱贫困”。

贫困,在“全球南方”的问题清单中长期排在前头。至今,全球约有7.33亿人面临饥饿。每一个数字,都是一双热盼的眼睛,都事关生存和发展。

距离中国万里之遥的巴西里约热内卢,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第一阶段的议题即是“抗击饥饿与贫困”。这在“全球南方”中有广泛的共鸣,会议时长也一再延长:第一阶段会议从上午约11点开到了下午3点多。

习近平主席是第五个发言。占世界近1/5人口的大国,彻底摆脱绝对贫困,人类减贫史所未见。当他开始讲述时,人们格外专注。

“中国脱贫历程表明,本着滴水穿石、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性、恒心和奋斗精神,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弱鸟是可以先飞、高飞的。中国可以成功,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成功。这是中国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世界意义。”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3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的这句话,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今天的世界舞台焕发新的生机。而“高飞”一词,更令许多国家怦然心动。发展、振兴,如鸟儿振翅高飞,那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美好图景。

而随之阐述的“八项行动”,既有“进行时”,也有“将来时”。它堪称近年来面向“全球南方”、面向全球发展合作,中国提出的诸多政策举措的一次体系式整合。

这篇近2000字的重要讲话,收获了全场最持久、最热烈的掌声。

“一次历史性的讲话。”有与会者感叹。多位外国政要向中国代表团提出,可否分享这篇讲话稿。还有国际组织第一时间围绕实施“八项行动”同中国展开对接。

为什么中国可以做到?为什么会发生在中国?

世界在看中国,更从中国去回望自己。从中国8亿人的脱贫故事,很多国家思索着、汲取着、收获着。

这是道路的启迪。

现代化,“全球南方”共同的追寻。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给多位外国政要讲过,“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宝贵经验启示、全新路径选择”,从背负着深重苦难寻路现代化,到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迥异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勇敢者的创造”。

这是理论的拓新。

精准扶贫、东西部协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等等,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也深刻融汇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非共和国总统图瓦德拉走进陕西的梁家河,时任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深入湖南的十八洞村,这块理论创新的沃土,让“全球南方”兴致浓厚。

这是制度的认知。

中国书写的人间奇迹下,是举全党全国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带领着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上下合力、举国动员。一部扶贫剧《山海情》在“全球南方”传播甚广,那也是他曾亲历的一段时光。东西部协作,空间大布局上纵横调度,在5年内完成近千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

这是文化的共鸣。

摆脱贫困,历史洪流巨响,蕴藏着百年大党的为民本色。对巴西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巴西总统卢拉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均深知民间疾苦,致力于改善民生,摆脱贫困。”饭碗里盛着党心民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因脱贫故事广为世界所知晓。世界也从“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干劲里、从“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韧性里,去理解中国的精神、中华民族的风骨、中国人民的力量,更深刻洞察“中国的发展壮大有内生逻辑,是外部力量阻挡不了的”。

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映射到中国,这就是我们的“四个自信”。“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回望这段非凡历程,自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不过短短几十年。

党的十八大后,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摆在习近平总书记面前的是治国理政的千钧重担。这一年,距离全面小康只有短短8年时间,一个始终放心不下的事,就是“还有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而且越往后越是贫中之贫、艰中之艰。他选定了一个极其艰难、甚至很多人几乎认定了无法完成的目标: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少”,在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在一个几千年的历史上始终有百姓填不饱肚子的中国,何其艰巨又何其伟大!

中国做到了,“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中国说话是算数的,中国共产党说话是算数的。

说话算数,不仅仅需要一个执政党有情怀、有担当、有毅力,更考验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

这8年,中国经历了疫情的影响,遭遇了遏制打压的挑战;中国的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脱贫路注定也要走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些无疑都在加剧难度。

这8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一次次倒计时算日子,只争朝夕。在寒冬、在酷暑,顶风冒雨、披星戴月。

这8年,排好优先序,把准时度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求速成,脱贫摘帽后还要稳一稳、沉淀沉淀,确保经得住历史的检验。从“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小康,到“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共同富裕,“压茬推进”的时间表上,写着治国之策。

“我们不仅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世界人民谋幸福,不仅追求自身发展,也致力于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实现共同发展,这就是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格局、大战略,注定了“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

和合共生,“同球共济”。与饥饿和贫困问题相伴的,还有另一个事实: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在发展大潮中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强权政治、霸权行径扰乱世界安宁。也因此,细心的观察者会发现,里约热内卢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的两篇重要讲话,标题里有同一个词:公正。

“中方愿同各方一道行动起来,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让贫困成为过去,让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让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过上好日子、实现现代化。”

中国在峰会上宣告的理念和行动,对于已经一再见证并确信中国“重信守诺”的“全球南方”来说,昭示着机遇、信心、希望和无限的可能。

“中国坚持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我们希望在中国的帮助下自己学会钓鱼。”有非洲国家元首这样说。“我希望缩小贫富差距,建设一个有长远前景的国家,希望我们也可以成为像中国这样的国家。”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对中国发展心向往之。“此次访问秘鲁之前,我在圣地亚哥受邀出席了一场国际书展,在那里展出了您的全部著作”“这让我非常欣喜”,智利总统博里奇在会见厅拿出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

再看里约热内卢峰会的这篇讲话,有一句话格外打动人:“我先后在中国的村、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是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立志要办成的一件大事。”

回望。

将时光的书页向前翻。翻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去了趟河北阜平,看了乡亲们的日子,“心情沉重”。脱贫攻坚战的总动员令自此打响。

翻到1997年。“真正触动我对扶贫下那么大的决心,除了自己的经历,就是看了西海固。”在那里,他体会到什么叫“家徒四壁”。

再翻到福建宁德、河北正定、陕西梁家河……“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

水流有源,木生有根。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24日 01 版)

【责任编辑:肖梦吟】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