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党建

【理响中国】以“大思政课”建设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6日15:16 来源: 人民网-理论频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为新时代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政课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关键课程。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办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应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全方位提升思政育人成效,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办好“大思政课”的根本保证。相继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深刻回答了事关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要深刻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在思政课建设和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大思政课”建设全过程各环节,确保“大思政课”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行,凝聚起“大思政课”全员育人的力量。

必须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大思政课”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思政课的育人属性与政治属性,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应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打造一批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学习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引导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支持思政课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教学基本功展示等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拓宽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更新知识结构,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持续优化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结合思政课教学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完善绩效评价与激励制度,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在评价中的占比,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同时,积极探索将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纳入工作评价体系中,提升思政课拓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加大思政课教师引进力度,选拔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知识扎实、教学能力突出的高水平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还应建立健全兼职教师制度,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优秀校友、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让这些来自不同的岗位和领域,具有独特工作经历和生活阅历的人才,从多个角度为学生讲解思政课,拓宽学生视野。例如,推动形成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代表,革命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志愿者经常性进高校参与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机制。

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大学生处在道德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有助于树立起大学生与时代同心同向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引导其成长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打造思政课课程群,高水平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结合自身实际,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同时,要遵循思政课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掌握学情,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综合运用“一课多师”“师生同台”等形式,采用小组讨论、课题研讨、情景展示、课堂辩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综合素养。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提升“第二课堂”效果。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要突出实践教学,加快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同时,要整合社会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联合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如红色教育基地、乡村振兴实践点、公益服务站点等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另外,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时代脉搏,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更加深刻地理解思政课所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创新发展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如今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科技产物成长起来的一代,思维更加活跃多元,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极高的接受度,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表达情感。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精准把脉教育对象。“大思政课”具有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和功能,面对的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学生。提升“大思政课”育人成效,应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清晰洞察学生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思想困惑、价值取向的动态变化等,为学生需求与偏好“画像”,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

互联网上蕴藏着海量的优质资源,如各类权威的学术讲座视频、生动的历史纪录片、深度解读的时事评论等。我们应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丰富思政课教育资源,借助搜索引擎优化、智能推荐等技术手段,精准筛选出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推送给学生,让他们能够接触到更丰富、更具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实现思政内容的“精准滴灌”。通过数字技术手段,丰富多元主体线上线下参与“大思政课”建设的方式和途径,打破时空限制和信息壁垒,促进跨区域、跨部门、跨校际的信息流动和联动协同,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创新场景再造,利用虚拟仿真、全息影像、元宇宙等新兴技术,创设出更加逼真、生动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情境中,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会】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