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多国学者在良渚感悟文明魅力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8日08:23 来源: 新华社

11月25日,在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博物院,国际考古学者在展厅中感受良渚遗址的考古成果及其价值。新华社记者 郑可意 摄

新华社杭州11月27日电 题:多国学者在良渚感悟文明魅力

新华社记者朱涵、郑可意、于艾岑

栽培稻、成套农用工具、灌溉系统……走进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博物院,英国杜伦大学考古学者罗宾·科宁哈姆频频用相机记录所见,不放过任何感兴趣的细节。

尽管这是科宁哈姆首次来到中国,但在遥远的英国课堂上,“良渚”是他所教授的世界文明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回去后,我可以把良渚的实物图片展示给学生们。”科宁哈姆指向他最感兴趣的展品——一把石镰。石器整体呈黑褐色,器身扁平如戈形,单面弧刃,是5000年前中国长江下游先民用于收割的农具。石镰的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使水稻收割实现量产。

“之前,我只在书上见过它。今天终于目睹,真的很有意思。”科宁哈姆说。

第二届“良渚论坛”日前在杭州举行。300余名考古学家、作家、音乐家等中外嘉宾从6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此,探访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追寻历史古迹,感悟文明魅力。

行走在展厅中,学者们发现,良渚古代技术发展和传播的脉络贯穿整个空间。当传统文物结合大型油画、数字多媒体、3D打印、AR技术进行展示,早期文明的特征“零距离”浮现在人们眼前。参观者由此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良渚古城的历史盛况。

11月25日,在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博物院,英国杜伦大学考古学者罗宾·科宁哈姆用相机记录所见。新华社记者 郑可意 摄

“10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良渚时,需要在脑海中想象5000年前的古城形态。如今,良渚古城遗址已经能够很好地呈现‘原貌’,这对我有很大启发。”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米田穰说。

米田穰是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几天前,他对一批出土自良渚遗址墓葬的陶器做了成分研究。他发现,制作这些陶器的原料并不只来自良渚本地。

“当时的良渚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很多人与物可能来自远方。人们为什么要建造这个城市?又为什么要聚集在这里?这是我最感兴趣的话题。”米田穰说,如果能在“良渚论坛”上通过交流获得更多发现,“那对我来说是非常高兴的事情”。

良渚博物院内,五千多年前良渚文明留下的玉器、陶器、石器等手工制品遗存,吸引了考古学家的目光。

“良渚实在是令人印象深刻。”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考古学教授伊诺桑·皮吉拉伊说,2019年第一次来访中国时,他就将探访良渚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皮吉拉伊认为,良渚的发现,不仅关乎珍贵的手工制品,还关乎文明的起源。“强调我们从哪里来是非常重要的。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过去的价值观中,学习如何塑造通向未来的路。”

走进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风吹芦苇摇。波兰萨克斯管音乐家帕维乌·古斯纳对此着迷,并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几张珍藏的照片。那是今年2月,在波兰华沙国家爱乐音乐厅举办的“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上,他与中央民族乐团共同演绎了经典曲目《茉莉花》。

“良渚的风景非常贴近我的心灵,贴近我的感受,贴近我的情感。也许日后,当我演奏起最爱的萨克斯,特别是演奏中国音乐时,我会想到这趟美妙旅程中的所思、所见、所闻。”古斯纳说。

【责任编辑:张依】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