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通讯员刘志俊、杨婉婷)11月27日至29日,“逐光而行·追溯传承—纪念屈家岭遗址发现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召开。
活动由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考古专委会指导,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荆门市文化和旅游局、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管委会主办,荆门市博物馆、屈家岭管理区教育文化和旅游局、荆门市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屈家岭遗址博物馆)承办。
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易俊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一级教授、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专委会主任赵辉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开幕式上,易俊洲对所有参与屈家岭遗址发掘和保护的考古先贤和专家学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表示,将探索构建以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核心的全域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为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贡献更大的力量。赵辉教授则从学术角度,对屈家岭遗址的考古价值进行了深入解读,同时对遗址未来的研究工作提出殷切期望。
此次学术研讨会,旨在回顾屈家岭遗址发现七十周年的壮阔历程,聚焦屈家岭遗址和屈家岭文化研究的前沿话题,总结学术研究成果,探讨未来发展方向,分享最新学术见解,碰撞思想智慧火花,推动屈家岭文化及史前文明研究的深入发展。
研讨会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屈家岭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陶洋首先汇报了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的回顾与思考,详细介绍了屈家岭遗址的考古历程和第四次考古发掘工作取得的成果,分享了十多年来驻屈家岭遗址考古的心路历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向大家解读《两湖平原的治水模式》,从地理水系分布出发,深入解读屈家岭遗址与长江流域其他史前遗址治水模式的异同,为与会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杨玉璋教授主讲了《江汉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植物考古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对屈家岭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碳化粟等史前农业遗存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农业作物的研究推测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农业环境以及屈家岭文化在其他地区间的传播与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研究员分享了《屈家岭——湖北考古肇始地》,回顾了屈家岭遗址考古发掘的历程,详细介绍了首次考古发掘工作的情况,以及屈家岭遗址的发现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与会人员还参观了屈家岭遗址博物馆、考古工作站、纪念屈家岭遗址发现七十周年特展和郑畈水坝考古发掘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荆门市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等单位代表拜谒屈家岭考古学家纪念园,表达对湖北考古奠基人张云鹏和王劲先生的怀念与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