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娱乐

影视作品用数智技术为文化传播赋能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1日09:36 来源: 光明日报

资料图片

【文艺观潮】

近年来,数智技术成为搅动世界范围内影视创作的激流,既为中外影视创作插上想象的翅膀,也为中外影视文化交流搭建多彩的桥梁。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举办“文化中国与世界未来”国际学术会议,文化学者聚焦中外文化的交流传播,探讨如何通过数智技术提升影视文化交流效能,为未来世界影视交流互鉴注入活力。

数智技术拓展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所谓数智技术,即数字化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应用,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基础上,通过算法驱动、数据赋能和智能化决策来实现效率提升、资源优化与创新发展的技术体系。其中,人工智能(AI)作为通用性最广泛的关键技术,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与影视产业的交织与互动中,重塑影视文化交流的传播路径。

比如,数智技术为中国文化题材创作注入崭新的生命力。在数字技术赋能下,中国文化题材将奇观化的影像呈现在海内外观众眼前,通过流媒体平台、社交媒体等传播渠道,让传统文化火到海外,使观众深刻体悟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全片2300多个镜头,视效镜头有1700多个,将神话故事原本比较难表现的场景、形象,充满想象力地表现出来,标志中国电影CG特效创作水平大幅提升,作品已在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获得观众点赞。此外,基于影视IP的VR全感互动娱乐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涵盖触觉、嗅觉、听觉等多重感官交互技术,实现影视交流传播从“看见”到“走进”的体验转变。如法国和美国团队联合推出的VR体验展《消失的法老》,使用线下大空间娱乐体验技术,展现金字塔、尼罗河等壮美风光,广受欢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雯介绍了她和团队制作的《择“中”而立——AIGC创意传播视频》,将AIGC技术与汉字美学理念、中轴线的空间结构相结合,展示体现中华文化中关于“平衡与和谐”哲学思想的视听影像画面。该片在奥地利维也纳市政厅展映,引发观众热议,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魅力。

数智技术还带动主流影视创作的海外传播。数字化创作提升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尤其使科幻题材的作品更具现代质感。这些作品依托全球流媒体以及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成为中外影视文化交流的崭新样态。如电影《流浪地球2》用2800多个视效镜头以及1000多个个人面部的特效镜头,提高了作品的视觉呈现效果,获得海外受众喜爱。而在海外社交平台上,网络讨论、二次创作、模仿视频等多样化形式,让影片所承载的中国文化跨越国界,感动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科幻题材电视剧《三体》采用真人动捕、CG渲染、VR场景、三维数字模型、Arnold灯光等技术,提升国产科幻题材影视创作水平。作品发行到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地区,外国网友盛赞:“令人难以置信的好看。”可见,数智技术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影视文化的影响力。

数智时代影视文化传播亟须破解“真实感”难题

对中外影视文化交流而言,数智技术运用是不是越多越好?专家们普遍认为,数智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虚拟场景、数字特效、动捕技术、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逐步展现其在对外传播方面巨大的应用能力,但另一方面,技术介入的无限可能性背后,却潜藏着多重风险与挑战,比如“真实感”作为影视叙事的核心议题在此背景下愈发成为争论的焦点。

“当前对AIGC传播内容的审核力度,以及对其生成虚假信息的防范机制,尚显薄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甫直言。AIGC软件在版本与性能的飞速迭代中不断降低使用门槛,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数据滥用、恶意使用、虚假信息等风险。由AIGC对全球性文化元素的拼贴亦引发了“文化错位”现象,即脱离原有语境,将不同文化元素进行任意嫁接和跨文化混合,造成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被稀释甚至消解。如2023年一段被称为“日本街头实景拍摄”的视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该视频由AI对包括服饰、建筑与人物特征等东亚文化元素进行混合生成。这种泛文化形象,模糊了观众对特定文化的认知,导致文化身份的模棱两可与历史信息的稀释。

数智技术推动下的文化交流也有逐渐被一种冷峻的技术逻辑所主导的倾向。对技术属性的过度强调,使震撼视觉和沉浸体验取代了真实互动与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导致文化交流的“去情境化”与“浅层化”。对此,学界主张让技术回归“人本”的核心价值。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宜文所言:“我们已进入数字化时代,很多东西都可以模拟,但是真实真切的情感体验永远是最根本的。”在影像文化交流的语境中,技术的应用必须扎根于真实的情感需求与文化意义之上,以个性化、真实化的技术设计,为人际交流注入更多温暖情感,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对话与情感共鸣。

越是数智时代,越需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播

数智技术正在改变影视交流格局。纵观当前世界影视交流发展趋势,传播效果好、影响大的往往是既充分发挥技术赋能力量,也坚持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智锋认为,融合化、场景化、沉浸化是数智时代影视文化发展的三大态势。但我们在借助数智技术助力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技术只是手段,必须与文化深度融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传播效能。中外影视交流不能陷入“唯技术论”陷阱。我们既需要技术加持,同时也呼唤面对面的近距离交流。

“一次用脚步丈量的亲身体验胜过银幕多少浮光掠影。”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在会上感慨道。她和团队策划实施十四年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先后邀请102个国家1100位外国青年完成1041部纪录短片,斩获198项国际性奖项。这一活动不仅带来超越国界的文化交流和情感共鸣,更为即时内容在地创作与海外传播提供新的可能,已经成为把中国与世界、中国青年与外国青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桥梁纽带。

相知无远近,互鉴有桥梁。数智技术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技术工具,而应是跨越时空、连接心灵的桥梁,是深化人与人之间文化对话的催化剂,让每一个文化交流的瞬间都充满情感温度。这样,影视媒介方能成为数智时代塑造社会记忆与沟通人类情感的重要力量。

(作者:胡 祥 王赫玺,分别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视听内容所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科研助理)

【责任编辑:李琛】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