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易荣波、 查逢志、李怡、祁玉勇)截至12月11日,大悟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田野调查完成率100%。通过实地调查与数据整理,“四普”工作取得新的突破与进展,通过全面掌握全县文物资源情况,全县文物资源的现状得到了全面评估,文物保护的基础得到了加强,守护着文化遗产的记忆,保护和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大悟县内“红色、绿色、古色”资源丰富。此次普查不仅是对大悟县文物资源的一次全面摸底,更是推动文物保护、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举措。普查工作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田野文物调查、专家评估、新发现文物调查以及普查数据的采集与整理等。
今年6月开始,在湖北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研究生的积极参与下,大悟县成立普查队10余支,普查队员30余人,培训技术人员40余人,开展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大悟县文物普查队员们不畏艰难险阻、精益求精,翻山越岭,穿越茂密的丛林、跨越湍急的河流,先后在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省级主流媒体宣传“四普”新闻44篇,积极向社会各界展示“四普”的进展与成果,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面向公众征集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线索信息,提升“四普”工作的社会认知度,确保普查工作按照标准和规范进行,强化普查的时效性与覆盖面。
普查中,根据自然地理、乡镇分布和交通状况等特点,结合当地的文化历史背景,制定普查方案,确定普查计划,确保了普查工作的全面覆盖。本次普查工作应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融合了现代科技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在村民们的帮助下,普查队员与村民们紧密合作,许多难以接近的文物点得以顺利定位。通过使用高精度RTK技术进行多点测量和精确定位,采用RTK设备10余台,有效提高了文物点定位的准确性,为每一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精准定位、详细记录。
同时,普查队员还使用无人机进行大范围的空中拍摄,全面记录文物点及周围环境,确保了数据采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文物的精准记录与保护提供了坚实基础。通过地理信息软件,将各个需要复查的地上文物普查点经纬度信息绘制于所属乡镇地图上,精心设计普查路线,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普查工作效率。
“这些陶片虽小,但它们承载的历史信息却是宝贵的,透过这些遗物,我们可以窥见两三千年前先民的日常生活,窥见他们的炊事器物与生产工具。”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指出,此次普查在大悟县城关镇长征路社区的太公潭遗址发现了大量西周时期的陶片。专家组初步鉴定,确认其为西周陶器,且从遗址的整体情况来看,太公潭遗址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这一发现不仅证明了大悟县历史悠久,为研究大悟县早期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也为大悟县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截至12月1日,大悟全县文物系统共复查17个乡镇不可移动文物点“三普”不可移动文物839处,调查新发现文物42处。通过此次文物普查,全社会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不仅全面掌握了大悟文物资源状况,还发挥了大悟县文物资源的独特优势,文化自信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也为文物的科学保护和有效利用奠定了基础。通过持续推进文物保护与利用,为大悟文化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