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战略部署。川渝两省市随即在发展改革委设立统筹处,主要负责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日常工作。
因国家战略而生,设立4年多来,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区域协调发展处(双城经济圈建设统筹处)党支部始终强化党建引领,用政治忠诚和实干担当书写着落实国家战略的基层实践,获“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支部所在处室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
强化政治引领,推动国家战略落地生根
走进四川发改委区域协调发展处(双城经济圈建设统筹处)办公室,一张大大的桌子、几把椅子占据了大半面积,墙上贴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图,标注着每一条交通线、每一个产业平台。
“这里不仅是办公场所,更是支部同志们集思广益、碰撞智慧的阵地。”党支部书记张渊渊介绍,“发改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必须坚决讲政治。作为国家战略的践行者,我们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和‘省之要事’,把政治考量写在每一份政策文件的制定中、融入每一次工作推进中。”
从一诞生,区域协调发展处(双城经济圈建设统筹处)就肩负着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使命。领域全新、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如何从无到有、将中央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考验着这个新生组织。
建强战斗堡垒,才能无往不胜。区域协调发展处(双城经济圈建设统筹处)党支部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理论武装铸魂、坚定政治信仰,凝聚党员共识,激发拼搏奋斗强大力量。
党支部制定系统的理论学习计划,组织党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定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要会议文件精神,深入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组织开展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交流研讨,创新开展“双周集中学习”,在学思践悟中强化理论武装、丰富思路举措。
主题多样的党日活动,激发党员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今年10月,党支部前往四川省档案馆参观“江河奔腾 红色浪潮”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专题档案展。“深切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亲身参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深感自豪。”党员王飞龙说。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盘大棋,我们每名党员就是一个小棋子,贡献力量推动国家战略部署落实。”纪检委员陈蔚说。学习、领悟、实践、交流,党员干部不断强化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齐心协力推动建机制、出政策、搭平台。做好向上的汇报对接,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指导和政策支持,推动建立川渝党政联席会议、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机制,成立川渝两地交通、产业等22个专项工作组,形成上下协同抓落实的合力。强化与重庆跨区域跨部门的横向协同,积极配合组织部门连续5年开展川渝百名青年干部互派,和重庆对口处室结下了深厚的工作友谊。
建好机制,还要出思路、提政策,给省委省政府当好参谋助手。组织相关部门前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考察学习,就双城经济圈发展路径深入探讨,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印发4个实施意见、7个行动方案,开展了20多个重点课题研究,积极谋划在国家战略大局下促进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举措,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从夯基垒台、重点突破迈向全面提速、整体成势。
勇于实干担当,聚力打造改革发展“试验田”
“进一个门,办两地事。”川渝高竹新区是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由重庆渝北区和四川邻水县共同建设。作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试验田”,这里已建成全国首个实体化运行的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建设全国首条跨省域12366热线、全国首个跨省域社保服务专窗。“只分上下游,不分川和渝。”企业在这里快速发展,目前新区已入驻企业206户,比3年前成立时翻了一番。
试验田结出“金果子”,是支部党员干部急地方之所急,想地方之所想,用创新手段为地方谋发展的担当作为。
推动国家战略落实需要政治站位,也需要基层实干。区域协调发展处(双城经济圈建设统筹处)以川渝地域相邻的一些地区为切入点,布局建设了10个功能平台,引导各平台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子,高竹新区就是其中之一。随着行政管理事项增多,高竹新区管委会行政主体资格缺乏明确法律依据、行政管理权限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处室与重庆方面协同组建工作专班,多次深入实地调研,反复与相关部门沟通,尽最大努力赋予新区相应权限。“今年通过推动跨省协同立法赋予新区行政主体地位,让新区加快成为全国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党员叶茂介绍。
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双城经济圈建设涉及产业协同、交通互联、生态共治等方方面面,对干部的能力素质、工作作风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年轻同志安普过去从事计算机行业工作,刚到处里面对任务无从下手,在支部同志的鼓励下,他每天提前到单位学习,100多项政策措施、近千页的文件汇编上画满了思维导图和标识标记,在干中学、学中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专业能手。
“支部要求大家‘能文能武’,文能静下心研究工作,武能走出去推动工作。”张渊渊说,“我们坚持不会就学、不行就练,用行动克服知识恐慌。”
这是一个年轻的集体,成员平均年龄不到40岁。党支部坚持组织生活会前必谈、攻坚重大任务时必谈、遇到困难问题时必谈、获得上级表扬时必谈,推动开展谈心谈话全覆盖,加强年轻干部特别是挂职干部和川渝互派干部的思想交流,“朝气蓬勃、敢拼善闯”成为支部标签。
“支部成员来源多元,但大家统一认识,拧成一股绳。无论任务多么繁重、协调多么复杂,每个人都以事不避难的担当精神投入工作。”组织委员金星宇深有感触。
2022年底,川渝联合举办的一次重要会议前夕,大家已经连续核稿4个多小时。突然,一名同志发现某处科技领域方面表述与之前表述有细微差别,怎么办?大家顾不得已是凌晨,在小小的房间里,通过电话语音与两省市科技部门同志展开了激烈讨论,最终修改文件达成一致。
“‘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严谨细致是对待每一次会议、每一份文件、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符号的一丝不苟。”张渊渊说。
聚焦服务民生,让“双城温度”触手可及
推动成渝客运专线完成提质改造,重庆至成都实现1小时通达;推动成渝中线高铁项目以不到一年时间从谋划到获批开工;推动将居住证作为入学主要依据,保障随迁子女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推动住房公积金异地办理由1个月压缩到最快当日办结……
双城经济圈建设得好不好,关键要看人民群众满不满意。统筹处党支部和项目管理处室立足发展改革部门牵头抓项目投资的职能,建立完善双城经济圈项目储备库,按月监测调度重大项目实施情况,4年多来谋划实施400余个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一批群众期盼多年的项目全面启动建设、加快投产见效。
除了助力基础设施“硬联通”,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协调有关部门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推动实施涉及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医疗卫生等领域2批次43项便捷生活行动举措,牵头制定支持经营主体健康发展的35条政策措施。两地群众来往更加顺畅、办事更加便捷,“中午在重庆吃火锅,下午在成都看熊猫,晚上逛春熙路太古里”已成为现实。
数据显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由2019年的6.3万亿元增至2023年的8.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由2019年的6.3%提升至2023年的6.5%。发展态势之变、创新动能之变、开放能级之变、民生福祉之变、融合融通之变,西部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加速崛起、动能澎湃。不变的是服务国家战略、情系川渝人民的初心。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区域协调发展处(双城经济圈建设统筹处)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以实干为杠杆,用真心真情为民服务,不断助力书写新时代西部“双城记”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