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虎在地里与薯农沟通红安苕订单种植情况。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坚 摄)
扫码看视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墨 吴坚 曹雯
12月16日,大别山下红安县觅儿寺镇,一个个皮薄个儿大的红薯,正在全自动流水线上喷淋“洗澡”。
一个戴着眼镜的青年在车间来回踱步,一边紧盯着产线,一边接听催货电话,黝黑的脸庞掩不住几分书卷气。“年前一到两个月是销售旺季,每天生产12小时也仅能产出9吨红薯生全粉”,他有些着急。
他叫周虎,1988年出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是个典型的“华科男”:相貌腼腆,话不多。华科计算机系曾走出PPTV创始人姚欣、海康威视总经理胡扬忠等多名创业家。创新与突破,历来是“华科男”的重要基因。
不过,眼前这个“华科男”的创新赛道,与他的师兄们相比显得有些冷门——红苕。
“苕”,在湖北方言中,是对红薯的俗称。红安县位于北纬31°黄金种植带上,产出的红薯皮薄肉红品质好。革命年代,红薯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口粮,被老区人民称作“红安苕”。
2016年,周虎随父亲从家乡武汉梁子湖来到红安,种红安苕,挖新商机。
小镇创业8年,周虎带领团队攻克红安苕的保鲜储存难题,并实现从卖鲜薯到研发红薯生全粉、主食化应用的跨越。他更大的梦想,是让这口“红军粮”漂洋过海,从大别山走向世界。
300吨烂红薯带来的触动
周虎大学还未毕业时,曾在百度实习。他原以为这辈子会当个“码农”。
但他有一个爱折腾的父亲。早在2000年前后,他的父亲周德顺就是全省有名的“鲜鱼大王”和“螃蟹大王”。
2012年,周德顺告诉周虎,打算在红安盘下6000亩地种苕。“一斤红苕,卖几毛钱,种苕有什么前途?”周虎对父亲的“头脑发热”十分不解。
父亲这个创业“老江湖”看到的则是另一番商机:红安几乎家家户户种苕,却大多散兵游勇,没有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红安苕是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却缺乏叫得响的市场品牌。他希望复制自己过去在鲜鱼和螃蟹上成功的销售模式,让红安苕一炮而红。
父亲一席话,给周虎上了重要的创业一课:农产品的出路是上规模、立标准创品牌。
但他也眼睁睁看着“父亲栽了个大跟头”——通过土地流转,种植规模上去了,但因缺乏种植经验,基地的红薯产量低不说,个头长得也难看。
更令人头疼的是,红薯是个“活体”,对湿度、温度、氧气和二氧化碳极其敏感,遇水会烂,受冻会烂,缺氧也会烂,储存成了棘手难题。
2016年收获季,周虎第一次走进红安的种苕基地,发现仓库里红薯码得整整齐齐,却弥漫着阵阵霉味。这些红薯,有些是刚挖回来没几天的,有些是从超市退回来的。那一年,光是烂掉和没卖出去的红安苕,就有300多吨。
“种了4年,亏了4年,可我父亲就是不死心。”周虎说,这股不服输的创业韧劲,让他深受触动。“认准的事,再难也要坚持。”他决定,在小镇留下来,与父亲一起经营红薯。
两次海外“取经”遭拒
周虎需要解决的第一只“拦路虎”,是红薯的储存问题。
在湖北,红薯的收获期从9月持续到12月,传统方式是地窖贮存。但成百上千吨红薯堆进地窖,环境难以精准控制,堆积三五天便会坏掉。
一位专家给他们指路:果蔬储藏技术最先进的是美国,那里的红薯可以存放两三个月。
周虎扭头飞往美国。在佛罗里达州一家大型仓储工厂,大批红薯源源不断过“水”后,通过传送带堆积成座座小山。
“红薯最怕水,过水不是烂得更快吗?红薯还怕压,这般堆压怎么通风?”他正欲上前问个究竟,却被对方赶了出来。
周虎琢磨,这不是一般的“水”。事后托一位教授打听,此“水”为一种特殊保鲜剂,该技术能在果蔬表面形成会呼吸的透气膜,不光可以给红薯保温保湿,还能用于水果保鲜。但无论如何沟通,美国企业都拒绝转让这一技术。
“买不到技术,就自己干!”周虎带领团队模仿美国的仓库形态,设计红薯储藏库。一次次试验,一点点进步,经过两年努力,一个模拟红薯“育婴箱”的全自动储藏工厂,在觅儿寺镇诞生。
2018年11月,首批200吨红薯入库,存放6个月,损耗率不超过5%。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马代夫评价:“这项创新,把地窖式贮藏创新工厂化,将中国红薯产业贮藏带上了一个新台阶。”
储存难题虽然破解了,却因供过于求、鲜薯附加值低,卖不出去。想让山里的农产品走得更远,必须发展精深加工。
中国红薯种植产量世界第一,加工技术却相对落后。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木泰华教授告诉他,世界红薯加工技术领先的是日本,已攻克红薯生全粉技术。
2018年,周虎“东渡”日本取经。鹿儿岛是日本最大的红薯产业集散地,利用红薯生全粉制作的各种红薯面包、蛋糕产品达1000多种。当他找到日本的红薯生全粉企业,提出希望购买设备或技术时,又一次遭到拒绝。
此时,周虎“工科男”的倔劲来了,他请来湖北省农科院梅新等7位博士组成研发团队,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在国内率先攻克红薯生全粉生产工艺。
2021年,这项红薯生全粉加工关键技术及主食化应用,被湖北省科技厅评定为:“该项目科技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红安苕“72变”闯欧洲
手握两项行业“杀手锏”,周虎有了底气大干一场。
2022年,周虎领衔成立湖北薯粮科技集团,推进红薯产业化。
公司展架上,从中式米面到西式烘焙,从小吃零食到宠物食品,70多种红安苕生全粉衍生产品琳琅满目。
“生全粉并不是简单把红薯晒干磨粉,其低温烘干工艺对糊化度等技术指标有极高要求。”他拿起几个玻璃试验瓶介绍,白色、紫色等不同颜色的粉末,来自不同红薯品种。
眼前这位“华科男”一说起“72变”后的红安苕新产品,如数家珍,眉飞色舞。
周虎说,公司研发及生产投入已超过5000万元,申请了3项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
眼下,薯粮科技集团在红安订单种植面积达5000亩,年收购鲜薯1万吨,带动周边72户200多名农民增收。
今年前10个月,薯粮科技集团红薯生全粉销售430多吨。旗下湖北根聚地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谷薯杂粮营养米、紫薯米、紫薯粗粮面条、紫薯粉丝等4个产品,4月通过中欧联合检验认证,有望明年上半年出口欧盟市场。
“父亲的成功,得益于抓住了20年前武汉大型连锁超市崛起的机会,而我属于互联网浪潮下的一代,思维理念有所不同。”他说,任何时代,创业过程都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每一代创业者都要抓住消费的需求和痛点,站在潮头才能跑赢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