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付逸飞 杨卓玉 通讯员 刘宏胜)农业科研工作很多,而育种是其中最难的一项。“由于县级农科院的主要职责和资源限制,县级农科院通常承担的是农业科技推广、技术服务和农民培训等工作,而不是直接进行育种研究。”孝南区香稻科研中心首席专家汤俭民介绍,“此外,县级农科院在资源和资金方面也相对有限,难以承担大规模的育种研究项目。”
没有资金又想搞香稻育种,怎么办?不久后,汤俭民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单位领导的注意。“资金不够就从单位办公经费里抠,钱的事情我们来想办法。”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以及各级政府相关政策扶持下,汤俭民的育种之路开始了。
从1985年开始,汤俭民一直执着于香稻的培育,花了大量时间了解香稻的遗传规律。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汤俭民初尝研发的“太子玉竹”和“太子玉玻”两个地方品种,双双获首届中国农博会银奖。使孝感的“太子米”历史品牌重放光辉,远销国内20多个省市。
本世纪初,“鄂晚17”等19个香稻品种陆续问世。“广两优香66”和香稻“鄂晚17”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前者于2012年通过了国家审定,并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成为湖北省当年唯一获此殊荣的品种。2024年,汤俭民团队培育的“鄂香2号”入选“江汉大米”的主导品种。
“在汤老师精心指导下,常规稻黄毛粘孝感香米有机种植获得了成功,亩产超过了1000斤,亩产值能达到2400元,比普通稻谷产值翻了近一倍。”湖北香润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斌说。
随着育种的成功,孝南区农科院开始与种子公司进行合作,通过“育种不卖种”“育出来的种子给种子公司卖”的方式,与种子公司之间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为打造“孝感香米”统一知名品牌,2015年,孝感市农业局运用市场机制集聚资源,引领全市香稻种植、加工企业,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组建孝感市香稻产业联盟,初步形成香稻品种选育、繁殖制种、规模化生产、品牌化加工、营销的产业链条,进一步做大做强香稻产业“底盘”。
“水稻品种的寿命一般在5-10年之间,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选育比‘鄂香2号’更好的品种,让孝感地区或者整个湖北省都是高产香型杂交稻,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汤俭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