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杨卓玉 付逸飞 通讯员 刘宏胜)萌芽、分蘖、拔节、抽穗……一粒香稻种子,经过春耕夏耘秋收的洗礼,茁壮成长为金黄饱满的稻穗,历经脱粒去壳、精碾细磨等工序,最终以洁白如玉的身姿滋养着一方百姓。
这粒香米,在百年前就已被孝感先辈种植、记载,经孝感人世代改良优化,在年复一年的精耕细作中,于一次次品种选育的尝试里,才有了今天 “好吃、好种、好卖” 的具有独特芳香的孝感香米。
而这背后,离不开无数孝感农人的坚守传承以及科研工作者们接力式的探索钻研,其中就有一位默默奉献的关键人物——孝南区香稻科研中心首席专家汤俭民。
上世纪80年代,汤俭民从原孝感农校毕业后便投身于孝感农科所的工作岗位,彼时恰逢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的丰收之年。父母拉着他伤心地说:“稻谷堆在家里没人要,你当农技员,能不能弄点好吃好卖的良种回来?”那一刻,年轻的汤俭民暗下决心要研发出好吃、好卖、好种的“三好品种”,让“孝感稻米香天下”。
“当时,县一级农科院面临着诸多艰难困境,不仅缺乏科研资金支持,在科研设备的配备上也严重不足,专业人才也有限。”汤俭民回忆往昔,话语中满是感慨,但眼神中又透露出一丝欣慰,“好在孝南区政府及单位对此高度重视,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鼓励。最开始从最基础的田间观察做起,一点一点地积累数据和经验。面对专业知识匮乏的短板,就去查阅资料,向农民、专家请教,一门心思地就想培育出优质香稻种子。
“稻穗越饱满,头就越低,搞科研就得像稻穗一样谦逊务实。”这是汤俭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每日晨曦初露,他便头戴草帽、脚蹬布鞋,穿梭在田间地头,弯下腰,仔细端详每一株稻苗的叶片色泽、茎秆粗细,时而用手轻轻触摸,感受其生长态势,时而蹲下身来,专注地记录着不同生长阶段的数据,哪怕汗水湿透了衣衫,蚊虫肆意叮咬,他也浑然不觉,只为选育出更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香稻种子“芯片”。
“科研没有捷径,每一株稻苗都是希望的种子,必须精心呵护。”在无数个日夜的实验室时光里,灯光照亮了他忙碌的身影。他坐在实验台前,分析香稻的基因序列,探索其独特的风味物质构成,从分子层面解密香稻的优良品性,身旁堆满了各类数据报表和专业书籍。
正是有像汤俭民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农业科研一线,不畏艰难困苦,始终怀揣着对土地和农业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担当的科研人员,孝感香稻产业才能不断突破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2016年,“孝感香米”成功申报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2017年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018年入选湖北省二十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2020年6月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4年汤俭民团队选育的“鄂香2号”成功入选“江汉大米”的主导品种。
谈及未来规划,汤俭民说,要加大科研力度,学习、探索先进的生物技术和育种方法,提升香稻的品质竞争力,让孝南香稻香飘更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香稻产业成为孝南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提升的亮丽名片,成为孝感人心中最温暖、最踏实的故乡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