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党建

做好自然资源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辟广阔前景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4日09:58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持和加强党对自然资源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自然资源管理,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近期出版的《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一书,分8个专题,收入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286段。认真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自然资源工作的全面领导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做好自然资源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压实各方责任。《摘编》第一、二、七专题,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重大问题的深刻阐述。

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和本质要求,不断深化对自然资源工作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大都经历了对自然资源肆意掠夺和生态环境恶性破坏的阶段,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严重问题。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我国人均能源资源禀赋严重不足,加快发展面临更多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这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前提和基础,自觉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做好顶层设计,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性规划重叠、部门职责交叉重复等问题,实现山水林田湖草各类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加强自然资源管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组建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这是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部署,既着眼于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和问题,又适应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内在要求。国家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行使所有权并进行管理和国家对国土范围内自然资源行使监管权是不同的,前者是所有权人意义上的权利,后者是管理者意义上的权力。这就需要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要加快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改革。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领域相关法律制定修订,以良法保障善治。

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要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要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认真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推动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要针对决策、执行、监管中的责任,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肃追责,追责到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资产资源来之不易,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绝不能让一些人鲸吞了、糟蹋了。要完善国有资产资源监管制度,扎紧篱笆、守好仓门,既要守住前门,也要守住后门,窗户也不能跳进人来。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防灾减灾救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大力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舍得花钱,舍得下功夫,宁肯十防九空,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二、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好主体功能区战略,在空间上对经济社会活动进行合理限定,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协调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摘编》第三专题,对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作了集中反映。

坚持底线思维,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要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这里既包括有形的边界,也包括无形的边界。从大的方面统筹谋划、搞好顶层设计,首先要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计好。要坚持底线思维,守牢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底线,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优化空间布局,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各城市要根据国家空间战略总体要求,找准功能定位,形成优势互补、密切协作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市民需要出发,做到疏密有度、绿色低碳、返璞归真,提供宜居的环境、优质的公共服务。要把握空间均衡,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使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等有机衔接,建设便利快捷的城市交通,逐步实现工作生活一体。要注重文化传承,体现我国传统经典建筑元素,同时要结合区域文化、历史传承、时代要求,打造城市特色风貌。

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主体功能区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制度,也是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定位错了,之后的一切都不可能正确。要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规律,合理引导生产力在国土空间上布局,使自然条件不同区域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

三、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自然资源是生存之基、发展之要、民生之本、生态之依,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资源利用上线方面,不仅要考虑人类和当代的需要,也要考虑大自然和后人的需要,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不要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摘编》第四、五专题,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

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能源资源的国情决定了,要坚持把节约资源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在生产领域,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加快制造业技术改造,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在消费领域,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努力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着力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

增强资源保障能力,确保供给安全。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强战略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高质化利用、规范化管理,把战略资源产业发展好。要优化海外资源保障能力,以互利共赢的方式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海外优质资源权益。要加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在关键时刻发挥保底线的调节作用。要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要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管控和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加快形成一批国家级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基地。解决油气核心需求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要明确重要能源资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夯实国内产量基础,提高自我保障能力。海洋是支撑未来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战略空间。必须提高海洋开发能力,扩大海洋开发领域,让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加强海洋产业规划和指导,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重点发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水利用、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作出新贡献。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如果耕地都非农化了,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就没有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十八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耕地保护上搞变通、做手脚,“崽卖爷田心不痛”!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立了军令状,必须做到,没有一点点讨价还价的余地!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量质并重,就是耕地保护既要保数量,也要提质量。耕地占补平衡,不能成为简单的数量平衡,必须实现质量平衡、产能平衡,在耕地占补平衡上玩虚的是很危险的,决不能再搞“狸猫换太子”的把戏。严格执法,就是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用“长牙齿”措施保护耕地。分级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整合监管执法力量,形成合力。系统推进,就是要把耕地保护放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来考量,落实好主体功能区战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永续利用,就是要处理好近期与长期的关系,不但要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把祖祖辈辈耕种的耕地保护好提升好,为后代留下更多发展空间。

加强科技攻关,不断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集中攻关一批前景广阔、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亟待集中力量奋力攻关的技术,如大型海上风电、高效太阳能发电、生物液体燃料等可再生能源高效开发利用,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利用、页岩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利用,先进储能、碳捕捉利用和封存,先进超超临界发电和燃气轮机、纯电动汽车、新一代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快中子反应堆核电、核乏燃料处理、地热能和海洋能开发利用等技术。同时,我国煤炭资源丰富,还要做好煤炭这篇文章,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不断提高稀土、石墨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一定要把优势资源利用好,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打造深海研发基地,加快发展深海科技事业,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全面发展。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持之以恒推进生态建设。《摘编》第六专题,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辟论述。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如果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最终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系统性、长期性破坏。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性和整体性。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有其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把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有机统一起来,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对于严重透支的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要严格推行禁牧休牧、禁伐限伐、禁渔休渔、休耕轮作。对于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等生态退化突出问题,要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修复,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荒则荒。对于生态系统受损严重、依靠自身难以恢复的区域,则要主动采取科学的人工修复措施,加快生态系统恢复进程。城市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和城市群,要积极探索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深度融合的新路子,让城市更加美丽宜居。

林草兴则生态兴。“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不可想象,没有森林,地球和人类会是什么样子。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保护草原、森林必须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增强针对性、系统性、长效性。要持之以恒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落实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强化天然林保护和水土保持。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三北地区是国土绿化的主战场,要把更多力量集中到“三北”工程建设上来,持续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筑牢北疆绿色长城。经过不懈努力,全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4%,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贡献了全球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

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育好自然资源。我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最严格执法监管,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要落实好国家生态战略,加快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把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栖息地保护起来,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逐步建立国家植物园体系,努力建设美丽山川,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各国应该携手努力,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呵护好地球家园。《摘编》第八专题,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作了充分反映。

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传统工业化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地球上的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大量耗费物质资源的传统发展方式显然难以为继。人类不能再忽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沿着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的老路走下去。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唯有团结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世界各国应该采取实际行动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公平公正惠益分享,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让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发挥发展中大国引领作用,为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中国贡献。在中国这个十四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影响是世界性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并付诸实施,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推动《巴黎协定》达成,先后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为推动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了中国贡献,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提升。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不断增强制度性权利,实现义务和权利的平衡,展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将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为全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工作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征程上,我们要结合学习《摘编》,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 人民日报 》( 2024年12月24日 06 版)

【责任编辑:肖梦吟】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