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党建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5日09:46 来源: 学习时报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其发展的水平和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文明前进的不竭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指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尤其是在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国内经济运行面临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困难和挑战下,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发挥民生“民心凝聚核、社会稳定器、经济动力点、政治认同源”的重要作用,意义重大。

大力发展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就业是民生之基,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关系着社会稳定的大局。没有充分、稳定的就业作为保障,就无法保障人民的生活、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安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拓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渠道。2025年预计将有1222万高校毕业生,他们年轻有知识有想法,正值大有作为的美好时机,保障他们的就业,既是他们发挥所学所长的自身需要,又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现实要求。因此,实施青年就业启航、“宏志助航”等专项计划,为他们创造条件,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他们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鼓励他们投身国家建设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同时,出台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加大对青年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和指导,形成衔接校内校外、助力成长成才的服务支撑,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就业。留学回国人员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各级政府要关心支持他们,为他们提供同等享受就业创业的政策和服务。

做好退役军人就业服务保障。退役军人的忠诚精神是国家宝贵财富,他们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岗位上,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是国家的脊梁。退役以后安置好他们的就业岗位,一方面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尊重,有助于激励和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投身国防事业,增强人民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要为退役军人提供各类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个性化培训,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就业岗位的能力。大力挖掘适应退役军人就业的岗位资源,探索“教培先行、岗位跟进”就业模式,鼓励优秀退役军人按有关规定到党的基层组织、城乡社区和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工作,引导退役军人围绕国家重点扶持领域创业。

完善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完善及时发现、优先服务、精准帮扶、动态管理的就业援助制度。鼓励支持企业吸纳就业、自主创业,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加强求职就业、技能培训等服务。招用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劳动者的用人单位,依法保障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保护、工伤保障等基本权益。

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一方面,组建区域劳务协作联盟,开展劳务品牌认定培育,完善就业服务、职业培训、权益维护一体化的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村外来务工人员开辟新的就业通道;另一方面,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推出一批适应乡村全面振兴的新业态,开发新赛道、新职业,吸引农民就近就业。尤其是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拉动内需,意义重大。

发展多样化的就业新形态。按照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有关部署,要建设区域性行业性零工市场、功能化便捷化零工驿站等,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支持灵活就业健康发展。一是健全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支持体系,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提升创业质量。二是优化新就业形态的保障制度,扩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对平台劳动规则的知情权、参与权,畅通劳动者维权渠道。三是对就业困难人员、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按照规定给予一定的社会保险补贴。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产业促民生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起着“五六七八九”的作用,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可见民营经济对保障和改善民生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强调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落实好产业、就业等帮扶政策,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民营经济是民生保障和改善的晴雨表、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测度与比较各地区民生发展的研究成果表明,大凡民营经济发展充分、营商环境优越的地方,居民的就业就好,收入就相对稳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比较强。民营经济发展充分,意味着该地的营商环境优越,吸引外地人口和投资者纷纷来创业投资,进而形成一个累加效应。可以说,民营经济对民生的保障和改善起着“开路机”的作用。

民营经济是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催化剂。民生的可持续保障和改善,需要有一大批引领时代潮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支撑。民营经济大多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家敢于创新,敢闯敢干,是时代的弄潮儿。据有关研究,2021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占比82%,有效发明专利数占比79.9%,在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前10名中,民营企业占据7名,前3名全部为民营企业。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5G等,都是民营企业领衔。民营经济犹如催化剂,带动整个社会形成创新氛围,为民生保障和改善提供源源不断的能力支撑。

民营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因素。民生保障和改善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研究发现,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不但居民就业比较充足,民生水平比较高,而且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通常也较高,居民家庭所积累的财富差距相对要小,城市居民或农村居民间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也比较低。例如,以发展民营经济闻名全国的浙江,藏富于民,地区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小,基尼系数低,反映民生质量的主要指标均领先全国各省区。因此,党中央确定浙江为共同富裕建设示范区。

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民生保障和改善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既承载着个体成长的梦想与希望,又深刻影响着国家的繁荣与强盛。它既是民生之本,关乎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幸福生活;又是国计之要,对国家的强盛与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性工程,又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民族的兴盛衰落,也承载着无数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这一要求就是解决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实现学有优教。

病有良医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这就要求一方面实施城乡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均等化、一体化,让城乡居民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解决看病难、看得好病更难的顽瘴;另一方面加强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减轻城乡居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解决看病贵、看好病更贵的痼疾。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还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使人民群众更加便捷地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民生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缓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凝聚力。

老有所养、老有善养,不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华文明“尊老”优秀传统的永续传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高达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已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扩大普惠养老服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应对老龄化问题,需加快银发产业、康养产业发展,建设多样化的适老、托老、助老、养老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工作的社会企业,兴办老年大学,兴建适合老年人的休闲娱乐设施,让广大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享受到更多的民生福祉。

人口问题是重大的国计民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表明对这一重大民生问题的重视。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新生儿出生数量持续减少,直接关系到未来劳动力人口的数量,老龄化程度加深、消费需求降低,对民生保障和改善乃至综合国力将带来一系列直接的影响。因此,鼓励生育,必须降低幼育成本、教育成本、住房成本,减轻育龄年轻人的负担;建立生育保障体系,鼓励企事业单位为育儿女性员工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政府部门为育龄夫妇提供相应的产假和阶梯形的生育补贴;将三岁至小学教育阶段的幼儿教育纳入免费义务教育体系,提供免费午餐,真正实现幼有优育;推动社会观念转变,让人们更加尊重家庭和生育;加大对医疗科研事业的投入,提高不孕不育治疗水平。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民生安全感

“枫桥经验”的核心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随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的增加,基层治理中恶性事件不断出现,直接影响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安定。因此,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意义重大。

基层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基层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是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有效举措。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一是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以法治精神与先进理念作为实践指南和实施路径,破除基层群众“信访不信法”的困境,提供高效惠民服务。二是增强调处工作的前瞻性,全力推动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紧抓末端治已病,更抓前端治未病,推动更多力量向引导端和疏导端用力,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三是提升普法工作感染力,在全社会普法用法,打造现代化普法多维矩阵,培育基层“法律明白人”,实现服务质量“从有到优”。四是用“智治”串联基层治理脉络,充分发挥智能化信息化的驱动引领作用,将现代科技转变为惠民利民的“智治大脑”,打通各大民生服务板块,破除旧有业务壁垒,推行“一张报表”,变“要数据”为“查数据”,构建多领域应用、全要素集合、大数据抓取的基层治理“大场景”,打造“小屏幕”惠及“大民生”,推动“一网通办、一证通办、一窗通办、跨省通办”,积极开辟各类服务线上窗口,持续打造帮办代办、预约取号等智能服务,实现居民掌上“点单”、网格系统“接单”、部门线上“买单”,各项民生服务“一键通”。

“枫桥经验”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力量,以党建带“群建”,积极发动驻地企业、“五老”乡贤、离退休干部、行业协会、社团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作用,采取多样化的治理方式,化解基层出现的矛盾和风险,解答好人民群众的“民生考卷”,提升人民群众的民生安全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肖梦吟】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