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高价报名人工智能培训,“推荐就业”压根没影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6日07:59 来源: 法治日报

专家:设立准入门槛规范认证体系整治乱象

高价报名人工智能培训,“推荐就业”压根没影

□ 本报记者   赵  丽

□ 本报见习记者 马子煜

今年大学毕业的江苏人张雪(化名)看到当下人工智能火热、市场广阔,便想从事这方面工作。她近几个月来咨询了多家提供人工智能课程培训的机构,发现课程价格并不便宜,机构报价普遍在一万五千元到两万三千元之间。

“贵是贵了点,但这些培训机构都表示,只要学员跟着机构的课程走,就能掌握人工智能相关核心技能,工作后月入两万元以上不成问题。还有机构承诺为学员提供‘包就业’或‘推荐就业’服务,确保学员课程结业后就能顺利入职。”张雪说,在这样的宣传攻势下,她花了一万六千元在××科技公司报名培训,结果发现培训方式就是给题库自己做题和包装个人简历,一点真本事没学到,说好的“包就业”也落了空。

张雪说,她目前正和一起报名的另一名朋友与培训公司协商退钱,但进展不太乐观。

她们的遭遇并非个例。《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随着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新职业的落地,与之相关的技能、人才培训市场也日渐火爆。不少培训机构纷纷推出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声称只要花钱报名相关课程就能“包就业”或“推荐就业”,找到高薪工作。结果学员报名后却遇到各种培训套路,不仅无法学到真正的技能、找到心仪的工作,一些人连被坑的钱也无法追回。

在受访专家看来,目前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的认证体系尚未建立,建议尽快建立职业标准,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标准,以认证考试的方式来评估个人是否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资格。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建立专家团队和制定内容标准至关重要,可以借此来筛选出高质量的培训内容和机构,为学员提供安全可靠的培训服务。

行业发展迅猛

相关人才紧缺

前不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上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其中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达2.3亿人,占整体人口的16.4%。

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这一新职业也应运而生。据了解,所谓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是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及工具,从事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设计、调用、训练、优化、维护管理等工作的人员。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爆发,市场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人才缺口不小。

一家人工智能软件公司办公协作产品负责人李女士告诉记者,目前比较紧缺的为产品运营人才,还有测试和前端开发的岗位。

“以我们公司为例,多数人工智能业务团队长期处于缺人状态,从底层算力、芯片设计,到模型训练、商业落地都需要人,而招到一个生成式人工智能员工的平均耗时是普通岗位的两倍。”李女士说。

不仅是科技企业,生成式人工智能商业应用广泛。一家连锁餐饮企业技术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越是大企业后台系统数据越庞大,如果有千万量级的客户评价需要处理,传统分析方式不仅不够精准还耗费大量人力,许多企业急需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来更精准地响应客户评价。

因此,看重行业发展前景,打算转行去生成式人工智能岗位的人也有不少。

目前在一家互联网企业的大语言模型团队担任前端开发工程师的马杰(化名)告诉记者,即便做了七八年银行职员,他还是毅然决然选择转业。

“由于更高的薪资待遇、更好的发展前景,这两年身边想投身生成式人工智能行业的人不在少数,其中不乏一些和自己一样跨行业的求职者。”马杰说。

不过,不少相关企业招聘负责人表示,虽然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缺口大、求职者多,但想要找到合适的人才并不容易,毕竟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还较新,有一定认知积累的人才较少,更别说具有相关工作经验了。

培训遇坑不断

维权退费困难

随着相关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人才的紧缺,生成式人工智能职业培训风生水起,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山东的刘希(化名)报名了数字××科技公司的培训后发现,课程进度太快,学习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的能力与基础,接近结业时的简历包装几乎成了标配,公司甚至会让无工作经验的学员虚构工作经历。

“对于那些刚毕业的学生,公司会建议他们在简历上多添加一些实习经验;而对于已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学员,则建议他们夸大工作后取得的成绩。”刘希说,尽管该培训机构展示的就业率数据看似光鲜,但实际上不少人在试用期便因能力不匹配而被公司辞退,真正能在岗位上稳定下来的学员比例实际上并不高。

记者调查发现,为了降低成本,一些培训机构还会聘请缺乏工作经验的“老师”授课,导致学员无法学到真正的实践技能。

来自江苏的苏先生做过六年Java培训讲师,他向记者透露,有些培训机构宣称其师资雄厚和课程资源丰富不过是自吹自擂。

“我原先是从企业离职转行做的讲师,授课时能结合实践情况加以讲解。但现在我所在培训机构招的不少老师就是专门做培训的,授课内容停留在理论层面,多是纸上谈兵,支付给他们的费用也只有我这种培训讲师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苏先生说。

受访学员告诉记者,即便发现培训有问题,想要退费却“难于上青天”。

重庆市民戚先生今年夏天花了近一万八千元报名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培训班,上了几次课后发现课程质量不高,跟之前参加过培训的学员交流才得知,就业后用到的大部分知识和技能是当时培训班老师没有教授过的,相当于上岗后需要边工作边再次学习。

“此外,说好的‘推荐就业’也没有做到,到最后我的工作是我自己找的,而且因为机构的原因,安排好的课程也有一部分没有上完。我向机构表示想退一部分费用,机构表示不退费并提出办理休学、日后再学的解决方案。”戚先生说。

多次协商未果,戚先生只能自认倒霉。

家住江西的张女士透露,她曾在某培训机构做过一段时间老师,他们承诺的“包就业”服务,实质上就是通过与某些外包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薪资待遇远不如宣传的那样高。“外包公司还会以各种理由解雇试用期的员工。这样一来即便学员发现问题,培训机构也有理由推脱责任。”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范永开表示,面对培训机构可能存在的虚假宣传和教学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学员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向市场监管部门、教育部门举报,并要求对涉事机构进行调查处理。还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提起诉讼,要求赔偿损失并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

建立认证体系

推动良性发展

受访专家指出,现实中,一些劳动者选择了新职业的“风口”和“赛道”,但由于自身技能无法适应新职业的需求,亟须通过培训提升,而一些培训机构尚不具备培训出高素质、高技能的新职业从业者的能力,使得人才招引之间存在不平衡的“供求”差距,这既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也贻误了求职者就业。

有受访专家认为,正是由于目前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的认证体系尚未建立,因此相关培训市场乱象丛生。

范永开建议,从法规与标准两个维度来规范与引导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的认证体系。建立职业标准,尽快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标准,以认证考试的方式来评估个人是否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资格,这些标准还应该配有更新机制,能够反映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建立专家团队和制定内容标准至关重要,可以借此来筛选出高质量的培训内容和机构,为学员提供安全可靠的培训服务。”范永开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表示,培训市场的乱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整治,既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执行,也要提升公众的网络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

“需要注意的是,虚假培训宣传往往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广泛传播。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都可能成为虚假培训宣传的温床。因此,这些平台应承担起一定的防范责任。一方面,平台应加强对入驻培训机构的资质审核,并进行动态核验;另一方面,在接到用户关于虚假宣传的举报后,平台应迅速响应,对涉嫌欺诈的培训机构进行及时处理,以保障广大用户的合法权益。”刘晓春说。

在刘晓春看来,可以借鉴其他成熟职业的经验,如会计师和律师等,这些职业通常设有严格的准入门槛。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应当积极探索并设定合理的准入门槛,及时建立起成熟的行业标准和培训体系,明确资质要求、红线底线等。还要推动高职院校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同时注意培育优质培训机构,在经营培训场地、教学师资等软硬件设施方面设置一定标准和条件等,从而让培训市场进一步规范化。

“当然,这一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诸多挑战与争议,需要业界、学界以及政策制定者等共同努力,通过持续的市场实践与政策调整来逐步完善。”刘晓春说,通过不断加强相关职业培训与规范化进程,能够推动人工智能领域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贾方】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