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刘荆刈
若降水量达到462毫升/小时,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12月25日,在武汉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武汉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模型看到,当操作人员将模拟降雨量设定为历史最高警戒设防水位,平台模型迅速模拟出反馈结果:持续强降雨直接导致湖面高程攀升,珞狮路南湖地区的部分区域随即被一片深蓝色标记,表明该区域已被积水全面淹没。
基于武汉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提供的数字孪生环境,针对城市生命线工程、公共安全、生产安全、自然灾害四大安全场景,截至目前,今年10月研发成功并上线的武汉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已构建了10余个应用场景,并正在逐步推进其余20个应用场景的全面改造与融合。该平台还将事件分为“单一事件部门处”、“多跨事件综合处”、“重要节点专项处”三层事件处置机制,已在优化客流、监测非法营运车辆等场景实现应用。
更早预知、发出预警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安全。传统的城市安全管理往往侧重于事后应急处理,而武汉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则实现了从事后应急处理,到事先预测、预警、预防的转变。”武汉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肖洁介绍。
以市域内涝渍水为例,记者观察发现,该平台不仅监测了天气数据、全市范围内的降水、排水、风力、温度及能见度等信息,还涵盖了江河的水位情况以及城市内200个容易积水的区域的水务数据。肖洁介绍,“一旦系统感知到相关信息,就会启动感知、监测等一系列环节,做到更早预知和发出预警,智能跟踪监测水位的变化情况。”
以桥隧安全为例,武汉江河湖泊多、桥隧多,桥隧安全非常重要。目前全市近700座桥和100余条隧道安装了1.5万个传感器和3200路视频监控。通过传感器实时感应桥梁晃动、振动等数值变化。一旦达到临界值,系统自动报警并定位到桥梁的三维模型上,便于有关部门及时处置。
定期开展“城市体检”
此外,结合武汉实际,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围绕六大核心维度——包括城市基础、城市交通、城市环境、城市保障、城市安全以及特色维度“城市活力”,构建了一套全面的城市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此体系不仅细分了人口数量、道路总里程等静态指标,还将交通拥堵指数、安全事件发生率等动态指标作为考核标准。有效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了事故损失,优化了应急资源配置,节约了城市管理成本。
当前,项目团队正在进行数据对接与模型精细调整工作,以确保这一城市体征监测体系能够定期开展“城市体检”。
“目前,武汉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已实现数据要素上图。人口、道路、河流湖泊、交通场站、公共场所、市场主体、地下设施、网络设施等3000余万的数据已编码赋码。”肖洁说,与此同时,该平台还能服务于城市治理的完整组织体系,涵盖从市级城市运行中心、区级城市运行中心到街道城市运行中心的三级组织体系,并进一步延伸至社区、网格、小区及楼栋等七层应用场景,致力于推动“一网统管”工作模式的深入实施。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启用以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体现出了其在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和高效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该平台已向全省各地市推广,并已在十堰、黄石正式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