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琦
溯源码作为一种可追溯的防伪手段,被广泛运用在商品的流通、销售等环节,也是消费者判断商品真伪的重要标识之一。然而不少消费者反映,购买的商品溯源码存在问题,甚至“海关入关日期竟比生产日期还早”。(12月26日澎湃新闻)
溯源码上的商品采购日期早于商品的生产日期、商品名称与实际不符、商家竟可以随时更改溯源码信息……溯源码作为一种重要的防伪手段,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一物一码的方式,确保商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消费者通过扫描溯源码,可以了解到商品的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信息,从而判断商品的真伪和质量。本应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安全码”,却变成了误导消费者的“愚人码”,对于溯源码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电商平台和商家往往以“工作人员失误”为由进行搪塞。然而,这种解释显然难以令人信服。溯源码作为商品身份的重要标识,其生成和管理应该有着严格的规范和操作流程。如果仅仅是因为“工作人员失误”就能导致如此严重的问题,那么溯源码的存在意义何在?又如何能保证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溯源码乱象的背后,暴露出的是电商平台和商家在商品信息管理上的严重缺失。一些平台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对入驻商家和商品信息的审核把关不严,而一些商家则为了降低成本,不惜在溯源码上动手脚。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破坏了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根治溯源码乱象,必须从源头上加强监管和治理,建立完善的商品信息追溯体系,确保溯源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平台应建立完善的溯源码生成、审核、管理制度,确保每个溯源码都能真实反映商品的信息,让溯源码回归其本质,真正成为消费者信赖的“商品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