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祝兆林 雷闯 通讯员 唐珊珊
“这块城砖上有44个字,刻着总甲、窑匠、铺长等各道工序工匠名字,相当于这块砖的‘合格证’,反映当时对城墙质量要求严格……”
12月17日,走进襄阳五中附属初级中学的一座本土文物收藏馆,84岁的退休历史老师李治和,正在为参观人员讲述襄阳城墙建设史。
瓷器、城砖、化石……这座面积4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陈列着4000余件本土文物,全部出自李治和之手。
一砖一瓦皆历史。
从1983年开始,他在工地里挖、汉江边淘,花费近百万元,搜集到这些文物。
2023年,他将这些宝贝全部捐给学校建馆展陈,成为学校师生、社会公众了解襄阳历史的教具。
没事就去工地转
1964年,李治和从中南民族学院(现中南民族大学)历史系毕业,在竹山县教书17年,1981年到襄阳五中任教。
1983年,襄阳古城开启大规模市政建设,偶然途经一处工地,李治和在泥土堆里发现一些碎瓷片,其中一个瓷碗底款写着“宣德年制”字样。
“这是文物啊!”熟知历史的李治和,深知瓷片价值,“这是见证襄阳历史的最好佐证。”
从此,李治和一有时间就骑着自行车到城区各工地“淘宝”,陶罐、瓷片、城砖、石头……只要觉得有价值,都捡回来研究。
1991年左右,陈侯巷修建下水管网,挖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石头,因不知道为何物,被随处丢弃,李治和请人将其搬回。
“石头有人为雕琢的痕迹,肯定有其特殊用途。”李治和考证研究后得知,这是南宋时期,襄樊战役中投石车所用的炮弹。
2015年,襄阳一桥武警护桥部队撤防,地面建筑被拆除,李治和得知后急忙赶了过去:“营房所在地以前是襄阳城墙最高的地方,下面肯定有古城墙遗址。”
在一处被拆除的猪圈里,李治和挖出十多块城墙砖,最重的20公斤,最长的近半米。李治和说,这些城砖普遍长0.4米、宽0.2米、厚0.1米,和南京明城墙城砖规格一致,该段城墙应该修建于明代。
长期奔走在各大工地,许多工人都认识这个捡破烂的李老师,对他的做法也感到不解,“这是破砖烂瓦,捡回去有啥用?”“这些都是老物件,现在不留着,以后就看不到了。”
花费近百万元却不卖一件
这些年来,只要看到哪里挖出好东西,李治和会毫不犹豫花“重金”购买。
1995年,襄城马王庙一工地上,工人挖出了一个印有八仙过海图案的瓷盘,李治和花了一万元买回。中心医院急诊大楼工地,李治和花了数万元,从工人手中买回了24个瓷碗。
李治和和爱人余秀清都是工薪阶层,家境并不富裕,因为花钱购买文物,家里经常连买菜的钱都没有,靠老伴娘家接济。
“自己舍不得吃穿,买东西一花几万。”余秀清对老李买文物是“满腹怨言”,为了省钱,老李夏天穿着参加一些商业活动送的短袖,冬天一件羽绒服还是她30年前工厂发的福利,自己从没买过超过50元的衣服,孩子们大了以后给他买衣服,他都逼着孩子们去退掉。
2005年,崔家营大坝修建,江底挖出了许多大象、恐龙骨骼化石,李治和收购了500多块,把积攒的家底花得所剩无几,其中最贵的一块恐龙上颌骨化石约8000元,相当于两个月退休金。
虽然不理解,但余秀清一直默默支持老伴,“老李经常跟我说,收藏这些东西,是给城市留个念想,过了这个机会,以后想找都找不回来。”
据李治和估算,这些年花在收藏上的钱达近百万元。虽然生活拮据,但他从未想过变卖文物。
1991年,襄阳市重建昭明台,李治和从渣土堆里捡到一个宋代建盏,外观完整,典雅精致。1996年,他带去北京请业内人士鉴定,对方开价30万元收购,但李治和不为所动,一口回绝。过了数日,对方专程来襄阳找他,表示“价格可以再商量”,再次被他拒绝。
“这些都是襄阳的历史记忆,无价之宝,再多钱也不能卖。”李治和说,这些年来有不少文物贩子上门收购,但都被他一一拒绝。
发挥余热当起解说员
12月17日11时,刚送走一个参观团,茶水还来得及喝一口,又来了一拨人,李治和高兴地带着大家走进收藏馆。
1996年,为了充分发挥藏品价值,襄阳五中安排了一间教室供李治和老师陈列,作为学生了解历史的教具。
2023年,该校斥资30余万元重装收藏馆,而李治和也从收藏者变成了解说员。
每天早上8点,李治和会准时来到收藏馆。有人来参观,他就全程解说,虽然腿脚不便,步履蹒跚,但介绍起藏品却精神矍铄、声如洪钟。
琳琅满目的瓷片,讲述襄阳七省通衢的商贸繁华;各种形制的炮弹,再现宋元之战的金戈铁马;不同时代的城砖,反映千年古城的沧桑变化……
李治和说,地方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价值不在于收藏,而是让更多人通过它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
“虽然生活在古城内,但没有这么细致地去了解它,这些文物让她对襄阳历史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该校七年级二班学生杨凯帆说。
自去年7月份以来,这座博物馆不仅成为该校学生了解襄阳历史的第二课堂,还接待社会参观团体近百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