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 大型“宫殿式”建筑复原效果图 屈家岭遗址发现了“磉墩”的最早形态,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的空白。图为北京大学徐怡涛教授团队复原的屈家岭遗址F38透视效果图。
新石器时代 玉琮 这件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和良渚先民其它创造一起,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林留根
长江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重瓣花朵”格局中的重要板块,从一万年的农耕文化肇始到五千年文明璀璨,赓续发展、创新变革,其发生发展而臻至辉煌的文明演进对于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百年考古证实了以长三角为核心的长江下游地区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明在距今5300年前就已完成了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长三角地区从马家浜—崧泽—良渚的文明化进程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最壮丽的篇章之一,踵事增华,长三角地区当今引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与文化基础。
长江下游自国家文物局实施“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从崧泽到良渚)”课题以来,针对4000BC—2000BC年间长江下游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区域内的崧泽—良渚文化开展研究,完善对该阶段社会复杂化过程的认识,回答了“何以良渚”的学术叩问。
2023年以来,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围绕明晰遗址内部布局和确认遗址宏观结构两个方面,开展了主动性考古发掘。截至目前,新发掘并清理出崧泽文化高等级大墓和中型墓葬共17座,将崧泽文化高等级墓地范围扩大到2000平方米以上,通过考古勘探可以确认整个东山村崧泽文化墓地的范围在13000平方米以上。成为目前已知长江下游地区古国时代第一阶段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贵族墓地。依据大型房址、红烧土祭祀广场、祭祀坑以及大型墓葬等文明要素,实证东山村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
2009年发现的东山村90号大墓被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称为“崧泽王”,而这位“崧泽王”所统辖的地域还有常州天宁区的寺墩遗址。寺墩遗址发掘出的崧泽文化时期45座大型墓葬,显示出较高程度的阶级分化,遗址发现的木构建筑遗存规模大,保存好,结构复杂。墩东台地水井中出土的龙纹漆彩陶器,构思精巧、工艺高超,是复杂社会分工和手工业专业化的缩影。寺墩墩体,大型红烧土基槽表明寺墩顶部曾存在大型建筑,显示出其作为良渚文化另一个政治中心的内涵与格局。
“崧泽王”所在的“东山村—寺墩”古国处于长江下游史前文化变革的关键时期,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距今6000至5300年,长江下游地区处于文明化进程的加速阶段,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文化整合趋同,这一过程被考古学家们归纳为“崧泽文化圈的形成”,或被称为“崧泽化”,与之相应的有黄河流域的庙底沟文化整合、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整合,成为中国早期文明的先声。
“崧泽王”所领导的这场文化整合和变革,直接结果导致崧泽文化的文明要素被良渚文明所继承。稻作农业、环濠聚落、高台墓地、大墓与小墓代表的社会分化、平民与贵族、私有制,各类器用礼仪制度、棺椁制度以及宇宙观和信仰都被良渚文化所继承。
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国以及该地区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认同、社会政治组织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证据,同时揭示了从小规模新石器时代社会向具有等级制度、礼仪制度和玉器制作工艺的大型综合政治单元的过渡,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良渚文明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起来,这位巨人就是“崧泽王”,他开启了长江下游早期古国文明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