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黄石新闻 > 滚动播报

认识黄石的“三个切面”丨质效高的黄石2024①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10日12:14 来源: 荆楚网

编者按:2024年渐行渐远,站在时光的刻度里,我们看到的、经历的、收获的是什么?

也许是黄石半程马拉松一路逐梦奔跑的速度,也许是就业综合指数考核全省“五连冠”的高度,也许是十大民生实事圆满“交卷”的温度……无论是速度、高度,还是厚度、温度,不断交织出的是黄石万千气象。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记者 吕鉴蕾 通讯员 黄旺宣

什么是黄石?

它是历史深处的“江南聚宝盆,一火三千年”,是“西塞山前白鹭飞,遇见青绿不须归”的长江画卷,是“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的可爱家乡……进一步认识黄石,至少有“三个切面”。

图片1.png.png

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旧址。通讯员  供图

切面一:青铜之火,照亮矿冶文明

一部黄石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矿冶文化史。

3000多年前,黄石先民点燃了铜绿山古铜矿青铜之火。2000多年前,黄石青铜技术铸就了大国重器。100多年前,亚洲最大最早的钢铁联合企——汉冶萍在黄石诞生。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说“骑毛驴也要去看看”。

与此同时,黄石还一度分布着远东第一水泥厂、中南地区第一大电厂、湖北省最大的煤炭基地、长江最大的运矿港口等。时至今日,大冶铁矿、大冶特钢、华新水泥等多个百年老字号企业仍焕发勃勃生机。

统计显示,从1950年建市到2008年,黄石累计向国家贡献1.9亿吨铁矿、74.13万吨铜精矿、5400万吨原煤、5.6亿吨非金属矿。产钢2865万吨、铜270万吨、水泥1.25亿吨。直接上缴利税270亿元,累计贡献350亿元。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走过汉唐雄风,经过两宋文风,越过明清诗风,喜过共和春风,三千多年的黄石历史,烛照出中华文明的一路光华。

图片2.png.png

大冶特钢现代化厂区航拍。大冶特钢  供图

切面二:大国重器,熔铸城市之美

一件件大国重器,熔铸历史之重、城市之美。

在黄石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新馆“炼铜有方”展厅里,一件特殊的“国宝”引人驻足:看来只是黄泥筑起的一座土炉灶,却凝聚着古代矿冶工匠们的卓越智慧。

熊熊炉火中,矿石熔炼为铜锭,成为青铜器铸造的主要原料,最终锻造出一把破解长江流域文明进程的密钥。也正因如此,这里被誉为两千多年前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进入新中国建设时期,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冶钢厂、大冶铁矿、华新水泥、大冶有色等27个国家重点工业项目纷纷破土而出,成千上万的产业工人从全国各地涌入黄石。一首《小燕子》,伴随着当年热火朝天的建设图景,传唱祖国大江南北。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石以其雄厚的工业基础,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建成了36个产业门类、4000多种产品和九大主导产业。其中,工业经济实现了由粗放到集约、由传统到新型、由地下到地上、由零散到集群的“四大转变”。

如今,站在大冶特钢汉冶萍广场上,历史与现实互相照应:一边是饱经沧桑的汉冶萍高炉遗址;一边是紧张忙碌,为国产C919大型客机、港珠澳大桥、“神舟”、“天宫”、“嫦娥”等大国重器提供特种钢材的现代化生产车间。

微信截图_20250109200637.png.png

黄石新港一派繁忙。通讯员  供图

切面三:点石成金,加速融圈入群

临江、临港、临空、临光谷,历史性重回省域发展核心圈层,黄石勇立潮头,风正帆悬。

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黄石新港已建成万吨级泊位23个,形成了超亿吨的港口吞吐能力,成为长江中游最大单体港、首个公铁水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据统计,黄石全市进出口总额长期位居全省第二,连续13年被评为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阔步新时代,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大关后,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电子信息产业活力奔涌……黄石以改革之举破发展之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奋力实现改革开放新跨越,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奋进新征程,黄石熔旧铸新、点石成金,在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征程中加速融圈入群,加快成势见效。其中,在2023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黄石入选全国营商环境进步最明显5个地级市之一,成为长江中游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之一。

冬已至,春可期。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份,黄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0%,增速排名全省第一。全市经济运行总体稳中向好,保持良好态势。2024年全年,黄石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2.5% ,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

【责任编辑:吕鉴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