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聚焦2025武汉两会】有的场地被汽车侵占,有的设施被人为损坏,代表委员建议——社区健身器材应专人管护定期“体检”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10日07:26 来源: 楚天都市报

郑店街道球类运动中心,居民正在打乒乓球

郑店街道球类运动中心,各类健身器材    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庆 王峻 陆缘 通讯员 倪翠萍 陈桵 实习生 罗睿杰

小区健身角、体育公园、运动场馆内的公共体育设施,对于增强民众幸福感、满足感及获得感至关重要。随着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群众对于健身场所的需求日益得到满足,但同样也存在器材维护不力、设施被侵占等问题。

加大健身场地设施更新及维护力度、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老旧小区改造中应加快嵌入式健身设施建设……武汉两会期间,如何让家门口的健身场所从有到优,成为与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近日,极目新闻记者实地探访,了解家门口健身场所现状和民众的诉求。

声音 部分健身场地和设施亟待维护

1月9日上午,极目新闻记者来到武汉市洪山区双沁二路,在临近黄家湖边的双建社区文体广场旁看到,数十辆汽车停在广场上,几乎将整个广场占满。

在通往健身器材区的入口处,部分车辆甚至占据了近三分之二的路面。原本供市民健身的广场步道,被车辆堵得严严实实,前来休闲健身的几位市民只能小心地在车辆间隙间穿梭。“如果不是附近常住居民,谁又能想到这个‘停车场’里还藏着一个文体广场?”一位市民无奈地说道。

进入公共健身区,里面安装了近十台成色颇新的健身器械。记者发现,有不少破碎地砖和瓷砖散落在各器械之间,前来健身的市民们小心避让着。

在一旁的篮球场,记者发现角落里堆放着不少垃圾。“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清理广场上的车辆并把垃圾处理掉,让我们有一个舒适的健身环境。”和爱人一起来锻炼的黄先生说。

连日来,极目新闻记者走访发现,类似健身区域被侵占甚至场地无法使用的情况并非孤例。

“希望政府早日规划一处新的运动场,满足周边几个小区居民的休闲运动需求。”居住在长江新区武湖汉口御江澜庭的卢先生(化姓),是一个篮球爱好者。由于家门口的一处篮球场被大量车辆占据,让他非常苦恼。

1月9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位于武湖南极大道与汉口御江澜庭小区交会口。看到篮球场周边杂草丛生,篮球场上停了十多辆小轿车,没有可以运动的余地。记者观察到,周边有三个入住率较高的新建小区。

“我们小区有很多年轻人,还有不少小朋友,都热爱运动。”卢先生告诉记者,不少小区小孩经常在小区大门广场上玩篮球,像他这样的上班族想要运动,只好去离家约3公里外的一处运动场。

记者在武汉城市留言板上看到,还有居民针对此问题进行了投诉。

长江新区党工委宣传部回复称,该篮球场建设于2004年,现将对篮球架进行拆除,东风社区后期将重新规划一处国民健身场地供广大市民使用。

附近居民表示,希望街道社区早日将规划落地,满足周边居民健身需求。

探访 家门口就能健身群众幸福感满满

1月9日一早,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中心广场迎来了晨练的市民。记者看到,该广场体育设施完善,门球、篮球、足球、网球等场地整齐分布,球场周边的健身器械、健身步道和草地上聚集着前来晨练的市民。

太极拳、广场舞、健身操、交谊舞……各支队伍在自己熟悉的“地盘”上以自己喜欢的健身方式,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

篮球场内,72岁的冯有华娴熟运球,跳投得分,一气呵成,就连超远三分投篮,命中率也很高。由于常年练习篮球,冯有华和他一起的几位伙伴个个身姿挺拔,精气神十足,一点儿也看不出是古稀老人。“我们几乎每天都来这里晨练,打起球来就特别来劲儿。”冯有华说,“这里环境非常不错,篮球场不仅免费,还升级成了塑胶场地,既安全又舒服。”

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76岁的何先生如往常一样,步行仅10分钟便抵达了健身器材区,开始了他的晨练时光。“健身设施一年比一年多,还经常更新,我们老百姓锻炼更方便、更舒心了。”何先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1月6日,临近傍晚,原本安静的江夏区郑店街道球类运动中心热闹了起来,篮球场、足球场上年轻的运动爱好者们激烈对抗着,乒乓球桌前的老年爱好者们尽显专业范。

“以前没有场地,打球需要开车去纸坊,很不方便。”在附近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上班的范先生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公司有不少篮球爱好者,在这片球场修好之前,大家下班后只有玩手机打发时间,“现在好了,一周可以出好几次汗,很爽。”

记者了解到,这片位于红旗花园小区旁的郑店街道球类运动中心,于2024年11月投入使用,是武汉市去年新建的四个球类运动中心之一,也是江夏区首个球类运动中心。可供开展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门球、舞蹈等运动项目。

“投入使用后,惠及郑店周边居民和附近产业园数万人。”郑店社区书记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仅临近的红旗花园小区就有5000多居民,建设投用后,深受居民喜欢,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文化休闲生活。

建议

让专人管理健身器材的“健康”

武汉市人大代表陈戈认为,人民群众生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体育健身的需求和期盼也越来越高,大家希望下楼走几步路就有高品质的健身设施,能享受到运动锻炼的乐趣。

近年来,武汉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着力解决群众健身中“急、难、愁、盼”的问题,不断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陈戈说,家门口的健身场所、器材,应该有更多组织或人员来“打理”,让它们学会“说话”。比如,社区引导组织一些小型的运动会,让居民能够参与到他们热爱的运动项目中去,进而加强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全面发挥志愿者行业特长,组织社区体育志愿者依据自身技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家门口的健身场所自然就会热闹起来。

陈戈说,通过科技赋能,让运动健身更加科学高效。“如今,不少地方的健身设施和场地越来越多地利用科技智能技术,比如一些智能设备采用太阳能供电,参与健身的市民按要求完成相应的动作指示,就能测出身高、体重等多项身体指标,市民通过手机就能实时看到运动时间、步数、消耗的卡路里等数据,更准确地了解群众的健身需求,吸引着不少市民前来运动锻炼。”他说,“健身设备的更新升级,要与城市更新统筹推进。”

武汉市政协委员陶志阳建议,可以通过明晰健身设施的产权和管理方来加强监督管理。“为破除健身设施‘有人建设、无人管理’的窘境,应当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做好破损健身设施上报、建立日常维护机制等工作。”

“群众性体育运动组织多起来,市民参与体育的热度就会增加。”陶志阳建议,有关部门可以组织、鼓励体育专业人士、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向公众提供传授健身技能、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等服务,引领健身风潮和运动时尚。

【责任编辑:刘建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