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最新播报

旧书店里,仍有人在守“微光”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13日13:42 来源: 人民日报一撇一捺微信公号

数字时代,谈起旧书,免不了一缕怀旧的情愫。

‍‍‍‌‍‍‌

泛黄的书页、微卷的封面、褪色的印刷,以及旧书独有的味道,愈陈愈香。这一股香,也融入了城市。北京的琉璃厂、上海的四马路、天津的劝业场、苏州的观前街,旧书摊曾随处可见,地方不大,却总围蹲着一圈人,不时地翻看、交流。

大大小小的书摊,或直接架在木板三轮车上,或铺展几块塑料布,用砖块压着四角,再码放上一摞摞五花八门的书籍报刊。虽然大都价格低廉、品相陈旧,但其中不乏难得一见的好书。

慢慢地,不知不觉中,街头旧书已难觅踪影。却有一些旧书店,像是躲开了岁月的淘洗,静静地守在城市一隅,书香依然。

北京市朝阳区,布衣书局店主胡同在店内整理古旧书籍。布衣书局创办于2004年,多年来吸引了各地淘书人前来购书。人民日报记者 伊霄 摄

布衣书局,就是其中之一。信步走进去,数个书架矗立。旧书脆弱,不能暴晒,书架往往背阳而立。因此,尽管是白天,屋内还要点起一盏灯。这情形,于数字时代,别有一番意味。

见有人来,胡同从书堆中直起身。胡同是店主,原名胡彬,在圈内小有名气,北京的藏书家和淘书客大都与他相识。门口“布衣书局”四个字,便是他请文史学者王世襄题写的,两人因书而结缘。“从二环里到四环外,从地下室搬到了写字楼”,沉浸旧书行业20多年,胡同带着十几万册书,搬了10多次家。

毛边本、线装本、袖珍本,鲁迅的杂文、朱自清的散文、茅盾的小说……书局里狭促,挤挤挨挨。但邂逅心仪旧书的喜悦,如泛舟海上,时有渔获,心神大畅。更不用说,翻书时发现藏于其中的名家题跋、印章,或是书信纸笺——文海拾遗,这就是淘书之大趣。

胡同健谈。提到北京潘家园的热闹场面,简直收不住话头:鼎盛之时,沿街有六七十个旧书摊位,有从各地流动过来的书贩,还有附近的居民,甚至不少藏书人也会闲来售书交流。一到周末,人潮汹涌、观者塞途,吆喝声、讲价声、讨论声交织,热闹非凡……

如今,这番热闹光景也移上云端。孔夫子旧书网、多抓鱼等二手书交易平台,替代了旧书摊,成为数字时代一种新潮流。胡同也弄潮,开起直播,每天举着一本本古旧书,讲内容,讲故事,一天下来,竟也能卖出去几百册。

古旧书生意,是一门小众营生,这两年并不容易。但不少像胡同这样的店主,仍揣着一股热爱、怀着一份坚守:江苏苏州,年近百岁的江澄波,每天坚守“文学山房旧书店”,与读者畅聊书林轶事;上海杨浦,张强夫妇共同守护超20万册旧书……

“书店就是城市的一盏灯,开书店的人就是点灯的人,希望用点点微光去照亮更多人。”胡同的一番话,也是很多同行者的心声。

中国人历来敬惜书籍,有爱书、藏书的文化传统。对旧书的守护,不只是为了书香的传递,更是对文化的传承。一本本古旧书,便是文化之灯火,因一群又一群人的坚守,在城市中依旧闪烁明亮。

北京市西城区,读者在一家主营二手图书的书店内阅读。在这里,读者只需要用一本旧书就可以换一杯咖啡,拿来的书又会作为公共图书供读者阅览。人民日报记者 陈斌 摄

吉林省吉林市藏书家皮福生自1959年开始藏书,凡与吉林及东北文史有关的古旧图书都在他的收藏范围之内。图为皮福生在旧书里查找资料。人民日报记者 陈斌 摄



【责任编辑:刘建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