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创作的话剧剧本《天下第一楼》,1988年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成同名话剧之时,便在京城引发轰动。历经37年,北京人艺版《天下第一楼》已在海内外演出逾600场,成为继老舍的《茶馆》等作品之后,这家剧院的又一部经典京味话剧。
2022年,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话剧团成立45周年之际,香港话剧团推出粤语版话剧《天下第一楼》,收获诸多好评。新年伊始,这部由司徒慧焯导演、谢君豪领衔主演的话剧,以不同于北京人艺版,甚至有别于该剧香港首演版的面貌,在天桥艺术中心“回家”演出时,经受住了北京观众的检验。
但粤语版《天下第一楼》并非香港话剧团首创。2000年,春天实验剧团出品、李铭森导演、高志森监制的粤语话剧《天下第一楼》,曾在香江献演。不过该版的剧本、舞美、表演等,某种程度上都是对北京人艺版的遵循,只不过语言由北京话变成了粤语。
而香港话剧团另起炉灶打造的这版,具有现代思维的导演手段、精准还原生活质感的表演、简洁大气的写意舞美、各具功用的写实道具、铿锵有力的配乐,与何冀平新写的一场戏一道,让“南腔”粤音与“北调”京韵碰撞时,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拓展了经典文本中时代与地域属性的内涵,赋予其以“人”为本的全新解读空间。
《天下第一楼》的三幕故事都在京城烤鸭老字号“福聚德”发生,这家食肆就像《茶馆》中的裕泰茶馆一样,见证时代的变幻对于个体命运的影响与重塑。同时,该剧用金玉满堂、烤鸭、醋椒鸭丝汤、萝卜丝饼等被不同阶层享用的中国菜的酸甜苦辣咸,道出中国人的复杂构成,以及三教九流各自品出的人生五味。
民国初年,福聚德的老掌柜因为年迈多病,将继承的祖业交给两个儿子唐茂昌、唐茂盛打理,无奈长子偏爱梨园、次子热衷习武,两人不仅无心经营店面,还为了面子、讲求排场挥霍钱财,原本殷实的家底呈现渐被两人掏空之势。精明务实的卢孟实在老掌柜临终之际,受命接下掌柜的重担。
卢孟实擅长揣摩看客心理。三年时间里,他在福聚德三间门脸儿的地皮上起了一座高楼。他佯装“透露”接到了大单生意,将黄土封在面袋、银包里充当面粉、银两,以装点福聚德的门面,让讨债人、食客和看客们误以为这家京城名店的买卖大有起色。经过他的这番操作,福聚德的生意果真扭亏为盈、蒸蒸日上,八年后再度名噪京城。他虽然一心为店,唐家两位少爷却听信流言蜚语,不忿其功高盖主,用计从他手中夺回财权。
福聚德未来的命途如何,剧作家交给观众猜想。何冀平的着墨侧重在于描绘这一过程中,由于时代更迭、陈规陋习等导致的众生皆无法自主的动荡命运。
某王爷的后代克五,从各家馆子的座上宾沦为被各位店家驱逐的穷乞丐;克五的“傍爷”修鼎新,本是学问渊博的老餮,但在克五失势之后,屈尊做了福聚德“瞭高儿的”兼账房;福聚德的堂头儿常贵,虽有将各类宾客都能服务得舒舒服服的本事,成了这一职业的尖子,却只能任由唐家少爷支配自己的去向,而作为被人瞧不起的“五子行”的从业者,他甚至无法满足儿子去“瑞蚨祥”学艺的心愿;卢孟实的相好洛英,更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出身烟花巷的她,虽然是卢孟实事业上的得力助手,却无法与他结为夫妻……
最令观众唏嘘的人物,当属卢孟实。他纵横捭阖,尽心尽职,让福聚德扭转局面。他无法释怀父亲因自己是饭馆跑堂而被刻薄的掌柜凌辱致死的往事,于是给予身为“五子行”的跑堂、厨子等做人的尊严。自负的厨子罗大头被他辞退之后被警察无故刁难,他以掌柜身份替罗大头解围;常贵中风之后,唐家两位少爷问他如何打发常贵,他答“有病给治,人死好好发送”。但在理想将竟、自我价值即将实现之时,他被迫身退。
当福聚德的对联,由起初的“金炉不断千年火,银钩常吊百味鲜”,变为“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时宜明月时宜风”,横批由“一炉之主”变为“没有不散的筵席”,一家烤鸭店的变化,遂成为社会变迁的缩影;一群人的聚散,亦成为江湖运作的写照。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他人“做菜”的一味佐料,彼此打过照面之后,迎来的也许就是后会无期。
对于该剧的题旨——“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时宜明月时宜风”对联的处理,北京人艺版、春天实验剧团版以及港话的香港首演版,都以写实的手法,让它们在舞台上直接出现。此次港话在京演出的版本,这副对联在漫天雪花中,随着象征福聚德门脸及内部构造的镂空屏风的挪移,慢慢在观众面前浮现,随后化为灰烬,让人想起《红楼梦》中那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从视频资料来看,港话来京演出的《天下第一楼》,至少在舞美层面,与该剧的香港首演版有多处不同:关键性道具烤炉、柜台等以写实面目得以保留之外,楼台等则被写意空间取代,让以卢孟实为代表的剧中人从高处走下,平实走进观众的内心,从而令观众更容易感知剧中与社会学、人性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有关内容的现代价值。
这让人想起港话的另一部精品话剧,由潘惠森编剧、司徒慧焯导演、潘灿良领衔主演的《亲爱的,胡雪岩》。这部话剧的舞台,也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实现了从写实到写意的过渡,体现出港话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但卢孟实、洛英,以及因看清人间冷暖而写下那副对联的修鼎新等人,在意的只是把事情做好,并不在乎是否留下名声,被人抬着轿子行路。何冀平为港话版《天下第一楼》多写的一场戏里,卢孟实与洛英倾心交谈、互相勉励时说出的话:“无论山高水深,我们就寻平处坐,向宽处行”,让人泪湿衣襟。(梅生 作者为文艺评论人)